关灯
护眼
字体:

风起长安(189)

作者: 于欢 阅读记录

“报,禀右相,河南道淮阳郡有奏。”绯袍官员将印泥封住的信封呈上。

“淮阳郡?”张国忠伸手接过,“淮阳郡又有什么事。”

窗外下着倾盆大雨,雨水顺着陡峭的出檐滴入蓄水的大缸中。

奏报打开后,张国忠的脸色顿时紧张了起来,“雍王怎么会在淮阳郡?”

“张公可是遇到了难事?”张国忠的心腹党羽侍御史郑阳关心道。

张国忠将奏报放下,“雍王去了中原,并在各州郡设棚救济没有耕种能力的老幼妇孺。”

“雍王怎会去中原?”郑阳大惊。

“雍王妃的本家在朔方,雍王去年携雍王妃离京,明明是去了朔方。”张国忠道。

“若是雍王的事情传到了圣人耳中,那河南道的事情就瞒不住了,还有关中的水灾,菜地和园子都被淹了,现在有一些地方也开始闹饥荒了。”郑阳为御史台御史,曾参与中原募兵一事,他担心事情败露,遂看着张国忠,“张公。”

张国忠旋即将奏本扔进烹茶的炉子里烧毁,“绝不能让此事传进宫中。”

“雍王为什么要这么做?”郑阳不解,“难道雍王想要利用此事,收拢中原百姓的民心,与东宫争夺储君之位吗?”

“不,”张国忠摇头,“雍王虽然明面上不参与任何争斗,但在私下,他与太子交情匪浅,而且雍王妃是太子举荐,雍王妃出身太原苏氏,也算是一支势力不小的将门,这一举动,足可见太子的用心。”

“张公的意思,雍王是东宫的人,所以河南道一事,是东宫所为?”郑阳分析道。

张国忠点头,“咱们这个太子殿下,可不能小瞧了他,能在李甫手中活下来,并稳坐东宫,不简单啊。”

张国忠倚在凭几上,按着额头感到十分的头疼,“东宫不得不妨,但眼下更要紧的是河东,陆善步步紧逼,所以我的政绩绝不能有半点污渍。”

“张公与哥舒将军即将结成姻亲,哥舒将军在陇西,虽说兵马没有陆善之多,但陇西与河西军以骑兵居多,军马配备齐全,战力强盛,远非陆善能比。”心腹郑阳宽慰道。

听到这儿,张国忠总算是缓了一口气,自己手中终于拿到了一个最重要的筹码,“没有战马,就算兵力再多,谅他也不敢真的造反。”

“况且陆善也与东宫不和。”郑阳又道,“而张公您有庆王,眼下庆王得宠,又由张公您扶持,取代东宫是迟早之事。”

张国忠摩挲着手背,“想取代东宫,哪有那么容易。”

“旁人扶持的确是希望渺茫,但是张公,”郑阳抬眼,“您有张贵妃。”

---------------------------------

天圣十二年暮春,张国忠瞒下河南道雍王赈灾事,并以为是东宫在背后拉拢人心。

然而关中地区久雨,接连发生水灾,水患淹没了庄稼与菜地,导致严重饥荒。

皇帝担忧水患,召来宰相,张国忠为掩盖灾情,命人伪装成农夫,进献长势旺盛的庄稼,表明水患没有影响道耕种。

皇帝大喜,并赞扬张国忠为政的忠心,然而水灾引起的饥荒,导致地方暴动,朝廷却置之不问,反而下令地方派兵镇压。

有地方太守奏报水患引起了饥荒,消息刚至京城就被京兆府拦截,而上奏的太守也被关押进御史台,由御史严刑拷问。

消息从御史台传至地方,地方官震惊,自此之后,朝野内外,张国忠党羽遍布,再也没有人敢向天子汇报实情。

天圣十二年,张国忠的心腹京兆尹向仲通、侍御史郑阳向皇帝上奏,歌颂右相选官与理政的功绩,并请求于尚书省门前刻立“铨综之能”功德碑,获允。

皇帝命向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为之修改,为讨好张国忠,向仲通便将皇帝修改的几个字,用黄金填充,立于尚书省大门前,让百官参详歌颂。

----------------------------------

半月后

——苏州——

李忱深知,中原的饥荒救济,只能治标,尽到所能后,李忱并没有在真源县久留,短暂的居住了几日便拜别真源县令张荀前往苏州。

与关中以及中原地区不同,江南远离朝堂,离京千里之遥,没有战火侵袭,有着沿海贸易的往来,发展至今,逐渐繁荣富庶。

关中与中原经过饥荒之后,一部分流民开始往东南迁徙。

初至苏州,一行人便被眼前烟雨行舟的景色所惊。

天下诸州有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而苏州便被定为雄州,也是诗人们在江南最喜游玩之地。

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烟雨江波,雾气缭绕,马车从小桥上驶过,小石桥的宽度只能供一辆普通的马车行驶,沟横交错的小河,两岸种着一排杨柳,翠绿的柳枝垂到河中,成群的鱼儿躲在柳荫下。

牧童坐在黄牛背上,手中拿着一根细长的竹梢,口含柳枝,将春耕的黄牛赶回家去。

台榭、船只、酒家,这正是诗人笔下的江南景色,苏荷好奇的将头探出车窗。

不由的心生感慨,大唐疆域辽阔,天下之大,明明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之下,却有着不同的人文风俗与景色。

同时,苏荷也十分难过与伤感,曾经最富庶与繁华的长安,以及东都,如今只剩下一副垂危的躯壳,但同时,流民的迁移,也带动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这里的百姓,好安逸啊。”苏荷说道,“比起现在的关中与中原,这里简直就像是仙境。”

李忱望着车窗外,稻田里栽种的水稻长势旺盛,渔夫载着满满一船的鱼,在江上一边摇浆一边哼唱,“不久之后,这里的富庶,将会取代中原。”

“就像曾经贫瘠的蜀中一样。”李忱说道,“战乱带来的,终究只有由盛转衰的凋零。”

作者有话说:

功德碑是历史真事哈,历史上唐玄宗真就给杨国忠在尚书省门前立了一块称颂功绩的碑(而且关中在闹饥荒)

第122章 长恨歌(七十六)

将关中与中原两地的灾情隐瞒后, 张国忠又开始扶持边将与党羽,本以为与河西节度使哥舒撼结交之后,便有了与河东节度使陆善对抗的军力。

然而时局瞬息万变, 天圣十二年夏, 五月,塞北发生动乱, 突厥与回纥交战,大败。

陆善趁机向朝廷请旨, 招降战败的突厥部众,由于陆善在朝中安插了人手,包括内侍监冯力, 在张陆二人之间也是持中立之态, 张国忠无法拦截陆善的请命,于是招降获得了皇帝的允许与支持。

突厥兵强马壮, 为精锐部队,陆善招降至麾下,使其战力大增, 总领兵力, 远超陇西与河西, 张国忠为之恐慌,遂上疏皇帝。

——紫宸殿——

皇帝盘坐于御座上, 用手支撑着脑袋, 双眼无神,似十分的困倦。

“圣人, 此番突厥战败, 河东节度使以边将的身份招降突厥, 并收编麾下, 陆善如此扩张,足可见其野心,突厥精锐尽归河东军,天下莫及。”张国忠跪在御前,力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