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风起长安(14)

作者: 于欢 阅读记录

冯力候在一旁,脸色十分的难堪,皇帝便皱眉问道:“怎么了,难道地方又有不好的奏报?”

皇帝宠信宦官,尤其是冯力,连各地的奏报都先报冯力,再转呈天子。

冯力摇头,“回圣人,并非四方奏报,而是…而是…”

“而是什么?”皇帝眉头紧蹙。

“是承欢殿,”冯力压低了声音,“贵妃娘子在圣人走后,拿出了雍王所赠的竹笛吹奏。”

皇帝听后龙颜大怒,他重重拍在御撵上,朝左右宦官宫人吼道:“停下,停下!”

抬撵的太监便将御辇放下,宫道里,皇帝起身走下,黑靴一脚踢在了御辇的木头上,怒骂道:“贱妇,岂有此理。”

“圣人息怒。”吓得一众宦官纷纷跪伏。

“吾给她的还不多吗?”皇帝问道内侍监冯力。

“大家让初入宫的张娘子位众妃之首,又追其父国公,其姊皆为国夫人,其族兄为相,已是天恩浩荡。”冯力道,“没有哪位娘子有此殊荣了。”

“那她还有什么不满?”皇帝道。

冯力低下头,皇帝便绝情的挥手道:“来人,贵妃忤旨,送归外第。”

“圣人。”冯力也没有想到皇帝会因为朝中的怒火直接将张贵妃送出宫去。

“我意已决。”皇帝冷漠道,“不用再劝了。”

-----------------------------------

——九原郡·九原县——

秦娘子推着李忱从屋内走出,苏荷紧张的守在庭院里,旋即上前问道:“十三郎…”

李忱抬起手,“让诸位担忧了,我无碍。”

秦娘子也上前解释道:“奴家曾在清河郡待过,做的那些点心都是清河的特色,小郎君与清河郡有些渊源,便思念起亲人来了。”

“可是十三郎的母亲?”苏荷道。

秦娘子点头,随后看到众人都因为这个再没有动筷,于是道:“哎呀,快吃饭吧,这菜都要凉了。”

苏荷看着李忱,眼睛浮肿,“十三郎,我刚刚看你…真的没事吗?”

李忱摇头,“只是想起了母亲,儿时常能吃到她做的酥饼。”

苏荷便上前将李忱重新推回了饭桌上,秦娘子还拿出了家中珍藏的酒。

一桌人重新围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直至夕阳落尽,李忱与苏荷拜别秦娘子回到了九原县。

马车上,苏荷问了起李忱在九原的居所,“十三郎既然在九原县没有熟人,便同我住到外祖父家吧,他虽是商人,却十分慈祥,而且秦娘子是宅里的绣娘,十三郎替九原县除了一大祸害,我想翁翁他肯定不会拒绝的。”

李忱婉拒了苏荷的好意,“此番来到朔方,已离家月余之久,若再不回去,怕是又要被族中问罪。”

“十三郎这就要回洛阳了吗?”苏荷道。

听出了自家娘子的不舍,青袖开口道:“崔郎君,再过几日就是七月初七乞巧节了,此去洛阳需好几日的路程,何不多留些时日,等乞巧节过后再回也不迟。”

“是啊崔郎。”苏荷也道,“过几日就是七夕了,九原虽比不得东都,然也有它独特的人文与风俗。”

青袖点点头,对于李忱似乎彻底改观,“崔郎君就留下来吧。”

“听闻前年圣人在长安大明宫建造了一座以锦结成的乞巧楼,高达百尺,能容纳数十人,楼上陈列了瓜果酒炙,还摆设了坐具,用来祭祀牵牛与织女两位天星,去年开始,九原郡中的百姓也开始效仿宫中乞巧,如今街道上早早就挂上了花灯,乞巧节也一定热闹非凡。”苏荷期盼着说道。

面对主仆二人的挽留,李忱只好答应暂缓归程,“既然七娘都这样说了,那某便留下来,不过这段时间某会与文喜在旅舍中住下。”

苏荷点头,“十三郎不愿麻烦翁翁,我知道的。”

李忱便在九原县留了下来,与文喜住进了一家旅舍中。

“天色不早了。”李忱看着天色,“七娘也早些回去吧。”

“好,”怕外祖父担忧,苏荷点头,“明日我再来探望十三郎。”

“驾!”

“太子与陆善都回了长安,今年的乞巧节,宫中怕是又要大宴,宫中设宴,郎君不回去,真的没事吗?”文喜担忧道。

“乞巧节圣人有贵妃娘子作陪,谁会在意我呢。”李忱道。

“可是郎君,今年与以往不同,您是雍王了。”文喜道,“每逢大宴,成年的亲王都会设席。”

“吁。”

一辆马车停在了旅舍门口,紧接着,身着便服的张县令从车内走了下来。

“崔郎留步。”张县令抬手喊道。

李忱回过头,见是县令,便与文喜吩咐道:“推我进去。”

“喏。”

李忱便在旅舍的后院厢房接见了张县令,并命文喜锁上门。

“下官九原县县令,见过雍王。”张县令左手按右手上交合伏于地,跪于李忱座前。

“崔梓荣罪大恶极,不仅是这一桩案件,还要加上之前,有冤的要替她们一一平反,受害者官府也要给予补偿,交刑部复奏后,刑部会处理此案的。”李忱道,“待回长安,吾会将此事如实报与崔相公,谁也逃脱不了王法。”

“喏。”张县令回道,“下官因畏惧崔氏势大,而纵容他在九原县作恶,残害百姓,下官…”

李忱叹了一口气,“崔梓荣是吾母族弟,他身后的势力,确是你们所招惹不起的,然你既然身为九原县的父母官,却选择抛弃城民而自保,这有背为官之道。”

张县令颤抖着身躯叩首,“下官有罪。”他并没有为自己做辩解。

崔伍利用权势,销毁证据,栽赃嫁祸,让县衙无从考证,又用县令的妻儿相要挟,县令这才无奈妥协。

进入九原县时,除了打听崔梓荣与崔伍的所作所为,李忱还让文喜去查了一下九原县令,发现其之前崔梓荣没来时,也是个为民的清官,赡养父母,善待妻儿。

李忱看着战战兢兢的张县令,无奈的叹了口气,不怪这些官员不敢作为,而是如今朝廷的风气,宣政殿中的秦镜再也无法照出妖邪,“崔氏来前,百姓传汝政治清明,然,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州县官员如此帮衬权贵,实乃朝廷之过也。”

“请雍王降罪。”县令跪伏道。

李忱坐在轮车上,数落其罪,“按大唐律,判罚不公,其罪惟均。薄祚寒门,吾知你无力抵抗清河崔氏,然你持禄养交,愧为父母官。”

县令听后连连叩首,李忱又道:“幸未酿成大错,考功四善,去其三,唯恪勤匪懈可留,望你日后为官,记住今日之失,法是国家的公器,你作为地方父母官,亦是执法者,切不可滥用职权。”

听到雍王的宽恕,县令伸手摸着泪感激涕零,今日亲眼见到陛下的十三郎,他才明白为何曾是众皇子中,最受宠的一个,“下官谨记雍王教诲,雍王大恩,没齿难忘。”

“国朝政治腐败,奸佞作祟,长安城的繁华,只是一片虚假之像。”李忱长叹一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