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重生知青的乡下娇妻(58)

作者: 果小苹 阅读记录

他没有提家人对婚事的看法,沈兰也没有问。

杜若歌又找了个天气好的日子,带沈兰去了趟县城。

县城离得远,他们天蒙蒙亮出发,一大早赶去公社那里坐车,到了县城,杜若歌先带沈兰去国民饭店。县城的国营饭营选择多一点,人也比较多,此时正热闹。沈兰吃了一碗混饨,杜若歌要了一碗牛肉肉。

馄饨是包的猪肉,一点配料都没有,实打实的猪肉,沈兰吃了个满嘴香。

杜若歌的牛肉面,牛肉的份量也很足,他还没开始吃,先拨了一半的牛肉给沈兰,沈兰看着自己碗里的馄饨,终于还是没有拨给杜若歌,她都开始吃了,再给杜若歌就不卫生了。虽然现在很多人,只要有吃的,并不介意吃别人剩下的。

吃完早饭,杜若歌带着沈兰,去了一个巷子,里面有个老手艺人。杜若歌拿出个小银块,请老人家帮他改成两个银戒指。

“做得好看一点!结婚要带的。”

杜若歌嘱咐他。

老艺人说没问题,只是打戒子需要时间,让他们下午来取。

杜若歌就带沈兰去买衣服,她看中白衬衣,但是杜若歌说不适合结婚穿。她就买了件红色的衬衣。

杜若歌提议,“要不我们一身买一身军装?多年以后,拿出我们的结婚照,那也有时代意义!”

沈兰:“军装没必要买,我可以自己做的。”

杜若歌摸着沈兰的头,“我想等下去拍照,我们直接买成衣吧。我以后的衣服都包给你做了,你还怕没衣服做。”

沈兰听着似乎很有道理。

买完衣服,他们就去了照相馆。

照相馆外面,摆着一个大相框,里面零零散散地放着二三十张相片,其中左下角,是一张放大的彩色结婚照。

杜若歌满意地点头:“看来没来错,我就是听人说,县里的照相馆,可以彩色的大照片。”

其实镇上也有一家,不过设备显然没有县城的好,人家的相片没法放这么大,而且是黑色的。杜若歌并不满意。

两人穿着军装进照相馆,要开始照相了,杜若歌又请照相师等一下,他急匆匆跑了出去,几分钟后,拿着一枝塑料的玫瑰花给沈兰。

杜若歌有些无奈,“没找到鲜花店,凑和一下吧。”

摄影师好笑地看着眼着的小伙子,“同志,县城没有鲜花店。”

沈兰好笑地看着杜若歌。

摄影师催他们坐好,两人坐在同一条条凳上,拍下了他们人生的第一张合照。

照片要七天之后取,摄影师给他们开了一张条子,到时侯凭条子取相片。

两人去了公园。

公园挨着湖建的,很简单,除了草地,就是几个长椅。

两人坐在长凳上,顶上太阳明晃晃的,沈兰觉得有点傻。于是两人转移到草地上,那里有一棵大树挡住了阳光。

杜若歌买了两支冰棒,分一支给沈兰。冰棒,在镇上是没有的。

两人正吃着冰棒,眼着两个小青年走过,男同志轻轻地触碰女同志的手,脸上还装着若无其事地跟女同志聊着。

沈兰:……

她正要让杜若歌看,却发现杜若歌的手也伸了过来,放在离她只差两厘米的位置。沈兰下意识地把手往后面一缩,又觉得不对,他们都要结婚了,拉个小手不算正常吗。

果然是入乡随俗,到了这里,连她也变得保守了。

此时,如果再把手放回原处,只会更尴尬,沈兰只好努力找话题,“年轻真好,你看看他们……”

杜若歌被她逗笑了,“沈同志,容我提醒,你才十八岁,准备来说,是十八岁未到!”

沈兰摸摸鼻子,好吧,又换个话题,“我们什么时候去拿戒指,她不知道做得怎么样了?”

杜若歌:“迫不及待了?不过戒指估计要下午,等下我们先去看衣服,吃了饭再去拿戒指。”

杜若歌再要去够沈兰的手指,却听到猛地一声响,不远处的有线广播响了,播起了新闻。

沈兰:……

她好想笑怎么办?

有了这两次,杜若歌没有再尝试。

起来的时候,杜若歌抓住了沈兰的手,很自然牵着她往前走。直到出了公园,人多了起来,才放开。

两人又买了被套,这次并不急着用,沈兰就只买了布,自己回去做。

县城的布料比起镇上供销社,显然颜色更多,面料也更多。

沈兰有些心动,又觉得大老远背回去麻烦。

杜若歌看她犹豫,就说,“想要就买,拿不了有我呢!”

杜若歌的身体已经变好了,沈兰不客气,棉布要了两匹,又要了一些适合做被套的布,都是镇上没有的。

沈兰帮人做被套后才发现,因为镇上供销社布料品种少,所以很多人拿来的布料就那么两三种。

沈兰自己做的被套,就与雪梅的“撞衫了”。而李娥的,又跟林婶家的一模一样。

这要是同时洗了晒出去,都分不清哪个被套是谁的。

要是不小心拿错了,那不就稀里糊涂用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沈兰并不想用别人的东西。她早就想弄些新的样式了。

午饭还是在国营饭店吃的,点了两个菜,都是荤菜。

吃完饭,两人去找老手艺人,戒指已经打好。戒子的款式很简单,中间宽,两边窄,宽的地方,刻了些花纹。

杜若歌拉过沈兰的手,帮她套上。戒指稍微大了点,老手艺人又帮他们调小了点。杜若歌的大小倒是正合适。

杜若歌有些心疼地看着沈兰:“委屈你,以后再给你买好的。”

沈兰伸出手,调整后的戒指大小合适,“对我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最有意义的。”

下午回镇上的车是两点开。沈兰拎着衣服先上,杜若歌抱着布料跟在后面,售票员提醒:“上车先打票,都往后面挤挤,还有人要上车。”

杜若歌抱的东西多,有人有意见,语气泛着酸。

“买这么多布,不要钱票呢?”

“现在的小年青,就是不会过日子,哪像我们。”

“镇上不是有布买吗?还特意从县城背回去!我可听说,县城的布料,比镇上的要贵!”

沈兰就说了,“其它县城的并不会贵,县里和镇里都有的那几种布料,县城还便宜那么几分。只是县城有些料子镇上没有,比较精贵。我是做裁缝的,这些布也不都是自己的,大部分都是别人托我买的。”

有人就说,“我一般就用大队的手工织布。”

沈兰立即跟对方攀谈起来,那人自豪地说他们大队有台织布机,织出来的布,虽然颜色不好看,但是自己大队的人要便宜,而且还不用布票。

边上的人都很是羡慕。

每年大队发的那些布票,仅够做裤衩用的,再多就没有了。遇上家里小子淘气的,就连裤衩都是补丁摞补丁。

如果哪个大队有织布机,那确实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沈兰一打听,那人离大福大队并不远,就是胜利大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