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扶摇上青云(科举)(9)

作者: 长安墨色 阅读记录

就连对写字兴致不大的沈语秋也兴致勃勃的借用了一番,他奇怪的问沈玉堂:“你怎么不去借?”

沈玉堂勉强笑笑:“不想用。”

他不稀罕。

同窗们借用了砚台,十分懂礼的回赠了纸张,纸是很贵的,最便宜的黄麻纸也要五十文一刀,沈长林和沈玉寿除了抄书交作业用之外,一般不轻易使用,一下得了十张纸,沈长林小小的兴奋了一下,和沈玉寿耳语,今天回去用两张练字。

地里活多,王氏也要去打下手,这样家里的鸭子就没人喂了,为了让鸭子多下蛋,王氏总捉蚂蚱蚯蚓给它们补营养,但因农忙,鸭子们已经几日没开荤,王氏心疼,出门前探头对学子们道,可以捉蚂蚱蚯蚓到她这来换花生吃。

本意是让学子们课后去抓的,但李童生不在,他们没了约束,一会就跑了个精光。

沈长林见外面天气好,抄书也抄疲了,就拉着沈玉寿一起出去放风,等他们发现新砚台和墨不见之时,已经下课了。

最后借用砚台的是邻村同窗丁子仁,听说他娘极凶悍,骂起人来一时辰不带重样的,丁子仁吓得脸色煞白,他弄丢了沈长林的砚台,回去娘亲非剥了他的皮。

“没事,我再找找。”沈长林出言安慰。

等大家都走了,和沈玉寿又到处找了一遍,无果,只好先回家。

王氏将此事说与李童生听,李童生捋着山羊胡子点点头:“我知道了,快做饭去。”

接下来的几天,李童生给大家布置了抄书作业,量大任务重,课堂上根本做不完,回家后还要继续写,有时还要挑灯夜战。

钱氏很欣慰,就喜欢看两个小的写字背书,她瞅着高兴,又怕他们熬坏眼睛,油灯都多点一盏,还总煎糖饼给他们做宵夜吃。

三天后,李童生收到了一堆作业,逐个翻阅后,老人长叹一声,拿茶杯的手都在颤抖,心疼,唏嘘,后悔,恨铁不成钢,种种情绪交织在心头。

上次王氏告状说馒头的事是沈玉堂告密,李童生虽将长媳训斥一顿,但心里是起了疑的,因为顾训导来过后,沈玉堂的表现令他很失望,他表现的太小气,凡成事者,无一不有豁达的心,坚韧的精神力。

而官府赏赐的砚墨,颜色浓郁,质地细腻,不同于学子们普遍使用的散墨,通过对比墨色,老童生一眼就瞧出来,沈长林遗失的砚台和墨正在沈玉堂手上。

“爹,你身体不舒服?”王氏进来给公爹添水,看老爷子一脸灰败吓得不轻。

长媳藏不住心思,李童生不准备把真相告诉她,只是无力的摇摇头:“把沈长林叫来。”

沈长林一进门,就收到了老师给的新文房四宝,看上去比之前那套质量更好。

“长林,接下来我说的话,是你我之间的秘密,不要告诉别人。”李童生道。

看着手里的东西,沈长林预感到了什么,他恭敬的点头:“学生明白,老师请说。”

五岁的孩子能有这番气度,李童生越看越满意,想到沈玉堂时就更心痛了。

盗窃是重罪,沈玉堂偷砚墨虽不至犯罪,但传扬出去也足够让他抬不起头来,李童生起了恻隐之心,想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给了沈长林一套新文具,然后告诉他这是偷墨之人赔的:“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人都会做错,长林,这件事告一段落,往后不要再提起了,也不要和别人说,明白吗?”

自始至终,李童生也没说偷墨人的名字,可见他对沈玉堂的爱惜。

沈长林做过半年实习警察,他同意李童生的说法,行差踏错不可怕,但重要的是要改:“老师放心,学生明白。”

“唉。”李童生叹了口气,当日下午就去沈玉堂家里拜访,周氏的腰已经养好了,正在院里喂鸡,见孙子的老师来了,急忙将人往屋里迎,又要杀鸡又要沽酒请先生吃饭。

李童生摆摆手,说他只讲几句就走。

“李先生请说。”周氏搬来凳子,让李童生坐。

沈玉堂低头立在一边,心情很忐忑,李童生接下来的话印证了他的猜测,大意是沈玉堂开蒙两年,如今学有小成,在大岩村私塾读下去已经学不到新知识了,劝长辈们早做决断,将来要走科举路就到县里柳秀才的书馆读书,若不科举,就让孩子该干农活干农活,该学徒学徒,免得浪费银钱和光阴。

“先生说的是,先生慢走。”周氏听得挺高兴,李先生夸她的宝贝孙子书念的好呢,还亲自到家里来,可见对玉堂的重视。

只有沈玉堂清楚,两年时间他学的远不够多,老师是想赶他走:“老师!”沈玉堂追了出去。

李童生停下脚步,威严的看着他,看得沈玉堂内心发毛,良久李童生语重心长道:“我平生最恨的就是偷鸡摸狗之辈,玉堂,你糊涂啊,这件事为师替你瞒下,但是我不能再教你,好自为之吧,要走正道。”

说完李童生走了,留下沈玉堂在原地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老师知道他偷砚墨了?一定知道了。

*

私塾还有几天停课,因为秋收要来了,沈玉堂跟着大家上了最后几日课。

同窗们还不知道沈玉堂要走,李童生将这事瞒得很严实,沈长林则压根没将这件事放在心里,他和沈玉寿分工协作,打算在停课前抄好整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音律启蒙》,以及十五首唐诗。

秋收假整整一个月,兄弟俩准备背完四本书,十五首诗。

沈玉堂看着沈长林的背影就生气,这时候他充分理解了奶奶的话,钱氏一家真的是霉运缠身,和她家的人沾上,自己也要倒霉,真该死,都怪沈长林。

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私塾就休学了,紧张刺激而又重要的秋收拉开帷幕。

第7章 收粮食

◎时间耽搁不起◎

钱氏家里种了水稻、红薯、花生、黄麻,哪样都耽搁不起,偏这家里又没一个能干重活的。钱氏只好带着儿子媳妇每日卯时起,吃了早饭就下地,这时候天阳还没出来,田间还算清爽。

等到巳时气温高了,叫儿子先回去,自己和儿媳干到午时初刻,实在耐不住日头再回家,在家一直待到酉时末没了太阳,再去地里干一两个时辰。

大人忙着收粮食,沈玉寿沈长林便留在家里,小孩子力气小,下地也添乱,钱氏还得盯着怕孩子被野兽叼了去。

沈长林坦然的接受了这种安排,和沈玉寿每日辰时起,这时大人都下地了,灶台上温着粥和咸菜,他们填饱肚子以后就喂猪喂鸡,这些活儿原来是钱氏和罗氏干,但她们最近太忙了,在沈长林的主动帮忙下,不知不觉就成了两个小的在做。

喂完猪不过才辰时末刻,沈长林把书本拿出来,和沈玉寿一起大声朗诵,他们总是先读一遍再开始背,有时沈长林觉得久坐不舒服,还会拉上沈玉寿边提水边背,边捡柴禾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