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末世穿到古代(4)

作者: 风飘西 阅读记录

在心里算了算,说:“这两样一样给我包十粒,另外再要两斤粟米种、半斤绿豆、半斤红豆种。”

他也想多买点儿,奈何荷包不允许!就只能一样来一点儿,等这些种子长大,自然就会有更多的种子。

这掌柜的见过各式各样的客人,也没脑他要得少,笑眯眯的给他包种子,然后目送着他离去。

第3章 找到活计

“舅兄,你怎么突然想起买这些种子?”

张孝直觉得很奇怪,但也一直没插嘴问,直到走出杂货铺好几米远才问出心底的疑惑。

顾奕君有些被他问住了,脑子飞快运转,找了一个十分蹩脚的理由:“.....我想试着种种看,记录一下这些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生不是教导我们不能一味的死读书,得走出书院多看多学?我这也算锻炼一下自己的动手能力吧。”

“还是舅兄你想得远,我们确实不能一味的死读书,他日高中为一方父母官,也得懂农事才能更好的帮助到当地的百姓。舅兄,我也跟你一起种!”

顾奕君:“........”

你想得可真多!

“好,好吧!”

两人出来这么久,种子买了,定金退了,可他们的肚子还饿着。正当他想问张孝直有什么推荐时,突然看到前面不远处的街边有人在卖包子。

“孝直,我们去吃包子如何?”

这东西他好久没吃过了,还有些想念。

“包子?什么包子?舅兄你在说什么?”

顾奕君抬手指了指不远处的包子摊,“那里?”

张孝直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说了一句:“原来是蒸饼啊!既然舅兄想吃蒸饼,那就去吃蒸饼,正好我也好久没吃过蒸饼了。”

蒸饼?

对哦!这里包子不叫包子,叫蒸饼。

这是一个原来时空中没有记载过的朝代--夏国。皇室姓夏。唐朝之前,跟原来时空的历史轨迹差不多。但唐朝之后,不是原本的赵家当了家,而是一个名叫夏众旺的人建立了夏国。

夏国皇帝登基后,加强了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把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有一个鱼跃龙门的机会。

现在在位的皇帝夏锦睿是夏国第三任皇帝,登基已经有八年,国号‘勤’。

夏国建国之后,经过前两位皇帝励精图治的努力,到第三位皇帝时,百姓已经恢复生机,颇为繁盛与太平。

两人来到包子摊坐下,一人叫了三个肉包子,一碗稀粥。

此时在摊子上吃东西的客人不多,他们要的吃食很快就端了上来。

顾奕君这会儿是真饿了,见东西端了来,招呼一声身边的张孝直就自顾自的开始吃了起来。

感受到张孝直欲言又止的目光,直言问道:“孝直,你有话就说。”

“舅兄!你是不是....是不是囊中有些羞涩.....”张孝直吞吞吐吐的红着脸说完。

“....孝直你也不是外人,我就不瞒你了。我最近是有一点儿手头紧,孝直你可有什么赚钱的门道?”

张孝直没想到这个一向爱面子的舅兄竟然这么大方的承认了,一时间有些错愣,愣神了好一会儿便开始认真的说起赚钱之事。

只见他往顾奕君这边挪了挪,压低声音说道:“舅兄,还是我之前给你提过的抄书之事!”

“抄书?”

“对啊!就是抄书。”

“那这抄书是怎么个抄法?”

“千字一百文到两百文不等。嗯....我现在是千字一百五十文,舅兄你的字比我要好上几分,去抄书估计比我还要赚得还要多一些!”

顾奕君有几分心动,就是不知道这活自己能不能干。虽说他也练过字,但毕竟他不是原主,写出来的字肯定跟原主不一样。

不过问题也不大,毕竟他和原主都练过楷书,应该不会让人看出什么来。

“那等我们吃完东西,你带去试试!”

“好!”

看来舅兄确实手头有些紧了,不然怎么会这么爽快的就应下接这抄书的活计。张孝直担忧的看了一眼一旁的顾奕君,低头吃起了面前的吃食。

两人吃完东西,径直朝着张孝直接抄书活的书店走去。

刚走进书店,便有一个大约五十来岁留着一撮小胡子的男子迎了过来:“张公子来了呀!”接着看向顾奕君招呼道:“这位公子有些面生,公子今日来是要买书,还是买笔、墨、纸?”

顾奕君也扭捏,直言道:“掌柜的,我不买东西,我来问问,贵店可有抄书的活计?”

这掌柜的闻言一愣:“公子要抄书?”说完先是看了一眼一旁的张孝直,然后打量起顾奕君来。

看他的衣服比张孝直要好很多,没想到还能放得下面子来接这抄书的活计。

不过这掌柜毕竟见多识广,也就愣了一瞬便立即扬起笑脸温和的说:“小店在接抄书的活计.....但公子你应该知道,这想要接抄书的活计,得看看公子的字写如何?”

“可以。借掌柜的笔墨纸一用,可行?”

“公子请随我来。”

顾奕君跟着掌柜的来到书桌前,掌柜的又给他拿来一张白纸铺上,磨好墨,这才示意他去写字。

顾奕君走到书桌前,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在纸上写下那句他写过很多遍的一句话,“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字体是他和原主都练过的楷书,也是最不容易露出马脚的一种字体。

待他写完,掌柜的微微有些动容的说:“没想到公子的字写得这般好......公子的字若再精进一些,都可以用来当字帖用了。”

听到掌柜的说这话,顾奕君在心里比了一个‘?’。

--这事妥了。

果然不出他所料,紧接着就听到掌柜的说:“公子,小店抄书一般是千字一百文到两百文不等。嗯......公子的字写得不错,但跟大家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

“这样吧,就按最高来收,千字两百文如何?又因墨和纸都是小店提供,所以另外还得收二两银子的押金。待公子以后不再接抄书的活计时,小店便会如数奉还这押金。”

千字两百文?

一天按一万字算,也有二两银子了。就算刚开始写得慢,只能抄个几千字,也不算少了!

这原主的脑子是怎么想的?放着这么大一条能赚钱的活计不干,硬是把家里的地都卖光了。

脑子瓦特了?

他可不是原主,才不会为了什么读书人的面子而白白放弃这么个赚钱的活计。

顾奕君点点头:“多谢掌柜的照拂小生。”

“好说好说,等公子你的字再精进一些,便可以接些字贴的活计。那个价格更高,最便宜的一本千字文字帖,也有二两银子呢。”

这么贵?

难怪这时的读书人珍贵,秀才举人更是稀有。

光是买这一套四书五经就能压垮好多人呢!更别说还要买笔墨纸这些必需消耗品。

这一年最少三四十两银子的花费,真不是一般人家能承担得起的。也难怪原主家里原本在镇上还有些小富,柳杏花也是个勤快的人,结果还是越读越穷,靠卖地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