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躺赢的科举人生(192)+番外

鹿鸣宴原本是饮酒作诗,招待这一次举人的宴会,却因为这古怪的气氛冷冷清清。

赵云安作为解元,倒是被提问了几句。

他敏锐的察觉这古怪的气氛,眼神从几位官员身上扫过,心底便有了猜测。

程大人一直板着脸,看见他倒是多问了一句:“听说你启蒙的先生是孟青霈,当年的孟大状元?”

“正是。”赵云安点头。

曹大人也忍不住看了他一眼,嗤笑道:“永昌伯府怎么给你找了这么一位先生,才华学识固然重要,但人品端正更重要。”

没等赵云安说话,程大人便冷笑道:“总比有些人两面三刀,一朝得势便小人猖狂要好一些。”

“你——”

曹宇再也不能忍,竟是起身甩袖子走人。

举人们见状,心底难免惶恐。

他一走,程大人反倒是轻松自在一些,还笑道:“你学的很扎实,孟青霈也是可惜了,如今有你这位出息的弟子,倒也算后继有人。”

听着这话的意思,程大人倒像是与孟青霈相识。

林志海心底也好奇,低声问了句:“程大人,莫非你认识赵云安的老师?”

“也算是同窗。”

程大人显然不想多谈,转而说道:“这永昌伯府出来的小公子,倒是平行端正,是个可造之材,有先父之风。”

林志海哈哈一笑,也说:“可不是,将整个云州的学子都比下去了,实打实的英俊解元郎。”

甚至又将杨永年一案提起,夸了一句:“难得是个心思缜密、德才兼备的,更难得还有情有意,对杨家寡妇颇为照顾。”

谁知程大人一听,倒是说了句:“这倒是不像孟青霈,那就是个嫉恶如仇的。”

林志海一时闹不清楚,他这是夸还是骂。

他有心再说几句,但程大人问一句答一句,弄得他也没了聊下去的兴致。

一顿不咸不淡的鹿鸣宴,差点让这批新生举人们吃的胃疼。

赵云安一出去,便忍不住说:“有吃的没,没吃饱。”

常顺连忙拿出白馒头,那是他自己身上常备的,饿了便塞一个。

赵云安也不嫌弃,一口吃掉了半个,饿了什么都觉得好吃。

正要说话,马蒙走了过来:“赵兄。”

“多谢你为杨兄出头,派人去杨家村送了喜讯,想必从今往后,嫂夫人的日子便能好过一些。”

赵云安咽下口中馒头,只是说道:“不过是

举手之劳。”

举手之劳可是价值二百两银子。

马蒙张了张嘴,有心道谢,却又觉得除了轻飘飘的感谢,自己能做的太少了。

赵云安看懂了他的心思,笑着说道:“都是相识一场,能为杨兄多做一些,我也能心安。”

马蒙叹了口气,又是深深作揖:“马某惭愧。”

“赵兄,从今往后,马某定然谨记教训,牢记遇人遇事,不可只看表面,枉做恶人。”

赵云安将他扶起来:“马兄,日后进京赶考,咱们再喝茶切磋。”

“今日一别,他日定有再见之时。”

马蒙也笑了起来,他心底认定了赵云安是个好人,且还是个有情有义,值得结交的正直之人。

以前,马蒙总觉得权贵子嗣,多喜欢仗势欺人,很是看不起人,如今看来,倒是他自己以偏概全。

送走了马蒙,赵云安一个翻身跳上车,开心道:“走,收拾行李回家喽。”

第82章 倒霉

赵云安此刻的心情,只能用归心似箭来形容。

明明这并不是他第一次离家,但或许是此次在云州经历了太多,期间又经过了一次中秋节,心底便恨不得早些回去。

他总克制不住的想念亲娘、祖母、大哥和其他亲人。

要不是参加完琼林宴时间晚了,赵云安真恨不得当天就启程。

即使如此,临走之前,赵云安还是叫来王管家叮嘱了一番,不需要他多做什么,只逢年过节派人去杨家村走一趟,看看小杨氏过得怎么样。

好让杨家村的人知道,杨永年虽然不在了,却还有人关注着小杨氏的生活。

王管家自然是满口答应下来。

常家那边也早早的打听好消息,提前两天便送来贺礼,又另外送了书信和东西,都是请他捎带回去,送到常安手中的。

他们打听到杨永年的事情,常父甚至说会让妻子偶尔过去看望一下,让他安心。

第二天一大早,装着行礼的马车便从赵家老宅出发了。

王管家一路将少爷送到了码头,临走还要给他磕个头:“少爷,此去一别,也不知将来还有没有机会伺候少爷,小的预祝七少爷马到成功,前途无量。”

赵家这边虽然是老宅,但除了几位少爷回原籍科考,平日里少有人来。

赵云安已经考中了举人,按照大魏的规矩,即使将来他入朝为官,也是不能在云州任职的,自然也不太会有机会再来。

王管家此刻真心有些舍不得,惦记着这位七少爷性子好,还大方。

可惜他这辈子都得留在云州看护老宅子,没办法跟着去京城。

赵云安连忙扶他起来,笑道:“王管家,你也要保重身体,等日后我再来云州,咱们再好好叙旧。”

王管家忙不迭的应下。

等上了船,赵云安忍不住有些雀跃:“让船家快些,咱们马上就能回家了。”

马贵笑道:“一想到能回京城,小的心底也高兴的很,云州的饼也好吃,但总不如京城的饭菜对胃。”

“也是,一开始吃的新鲜,但终归不如家里头的合胃口。”赵云安也这么说。

常顺倒是觉得哪儿的味道都差不离。

赵云安笑了笑,又回头看向常顺:“只可惜林大人那边来了信,暂时没找到你父母的消息。”

常顺忙道:“找不到也没关系,也不一定非要找。”

林志海确实是花了心思去找,但奇怪的是,不管是附近的村民,还是云州城的人牙子,都对常顺没印象。

常顺倒像是凭空冒出来的。

毕竟已经十多年过去了,时间太久,线索也都没了。

常顺仅有一块铁片,但上面的字已经糊了,勉强认出一二来,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林志海信中写道:常家村附近村落无遗失幼儿,亦无灾情发生,常顺若为乞儿,或从他府流浪而来,或为私卖人口。

赵云安见他信中的意思,以常顺当年的年纪,不可能一个人从远方流浪而来,只可能是后者。

可若是后者,常顺又是为何孤身一人?

最难的是,在大魏私卖人口是违法的,既然是违法的行为,干这个勾当的人到处流窜,更不可能在官府登记,查无可查。

赵云安只能安慰了一句:“以后还会有机会的,总能帮你寻到亲人。”

常顺笑了笑:“若有缘分便能再见,没有缘分,那就算了。”

马贵一听,打趣道:“顺儿这话说得有佛理。”

常顺憨笑道:“我有少爷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