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之八阿哥(225)+番外

作者: 过敏反应 阅读记录

今日是鲍承先轮值,听得此话,他面色倏然一变,

“臣,臣万死……”

“先生不必,快呸两下,说什么死不死的,不吉利。”

平安从椅子上滑下来,拦住他行礼下拜的手,也顺带拦住了其他人,

“我这么说的意思是,在其位谋其职,几位先生是我的老师,教授我听学是本分,现在是我听学的时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我想几位先生比我更明白。”

“百姓也一样,二十岁以上者也都差不多该各自照顾家庭了,要为生计奔忙,白天并不是他们听学的时辰,这个岁数也不是他们听学的年纪,成年人得到一些东西是要付出代价的。”

他耸耸肩,双手一摊,

“不花钱的东西,没人会珍惜。”

夜晚最大耗费的烛火他已经出了,这可比普惠学堂全部的花费还要大些,些许茶水炭火钱根本不算什么,打扫卫生也只是举手之劳。

只是想要借着付出的这些东西,让他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这并不是什么后世经验,而是平安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前世是个孤儿,知道身后没有倚仗,所以读书时格外刻苦,学费书费都是靠自己一分一毛攒下来的,对读书的机会自然格外珍惜。

然而等工作后稍微挣了点钱,虽然不多,但他发现自己的心态竟然也发生了改变,那个时候再读书,对着网上可以轻易得到的知识,他好像没有那么“求贤若渴”了。

究其原因——好像是因为没花钱,他自己买的课,花大价钱下载的资料,他恨不得翻来覆去的看上二十遍,漏看一个标点符号,都觉得自己的钱花的亏了。

·

崇德三年

距离初设普惠学堂已经是第三年,答应那些秀才们的贡院也到了第三年,三年开恩科,又到了该科举的时候了。

关外原本是考中举人便可入朝为官,如今有了贡院,科举也该按照旧例来,先考秀才,再考举人,才能中进士。

去年各省开了秋闱,如今该轮到春闱了,有了普惠学堂和夜校的磨练,不少秀才成了举人老爷,倒都不急着外放做官,反而比原先研读学问时更加上心。

这样来看,只除了有些对不起一直缺人的弘文院,于民间的学生,于这些学生作的先生们,倒是大有益处了。

承蒙朝廷加恩,民间修了结实宽阔的街道,建了贸易纺织的工场,百姓们也有了收益来源,年成虽坏,但关外的日子竟然比关内过得好些。

听说关内饥荒严重,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李自成各处为乱,百姓揭竿而起,天下大动,与之相比,关外的生活平和得简直有些不现实了。

军队效命在外,忠臣事朝于内,趁着天子恩科,新官入朝,吏部承政阿拜提请设立商部,主理内外商贸,同六部之列。

此事当朝没有决断,午后,阿拜同两位参政入崇政殿书房再议,平安也在。

平安坐在自己已经不知更换过多少回,却仍和正常的桌案有些差距的矮桌后面,悄悄打量着他。

这位三伯伯看起来比他汗阿玛要老成太多了,才五十多岁的年纪,鬓发都已经白了,脸上遍布深深的皱纹。

果然做官劳心劳力,他才刚上任吏部承政一个月,不知为何,平安看他好像比在军营里时局促老迈了不少。

“起来向你三伯伯请安,偷偷摸摸的看什么,成何体统!”

背地里刚在编排做官的坏话,便被皇太极这一声唤回了现实,随声还落在桌子上一方小巧玲珑的金印,是没有传国玉玺之前他爹的御用,正是被他抓周时丢出去那枚。

平安一个激灵从座位上蹦起来,

“侄儿给三伯伯请安,汗阿玛同三伯伯有事要讲,儿臣这就回避。”

“不必,”皇太极接过他捧上来的金印,拿在手中转了一圈,

“朝中有意开商部,同六部共治,总理一切商贸事宜,这些乱七八糟的买卖都是你在搞,朕是想问问你的意思。”

平安还是那句话,

现在这个岁数,他不适合有意见。

他后退一步,狗腿道,

“儿臣都听汗阿玛的。”

其实他是想说,赶紧找个部门把这些全分走了才好,他只负责提意见,不想负责具体的实施。

干实事多难呀,他只想动动嘴皮子,把想出来的点子丢给别人干,干好干坏都不用自己担责任,还可以随便叭叭叭。

皇太极横过去一眼,要不是平安站的远,伸脚够不着,他就踹过去了,

“有本事这话你在朕让你老老实实,别天天跑出宫的时候说,现在卖什么乖,快说!”

平安脖子一缩,

“立立立,有专门的官署来管理贸易事宜当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