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独孤天下]阿护,我在(15)+番外

作者: 许君诺望惜之 阅读记录

淝水之战是北方对东晋最大的一次威胁。前秦之前,北方处在纷争的乱世,无暇也无力顾及南方的东晋。相反,东晋却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不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南北双方是势均力敌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南强北弱之势。但前秦统一北方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前秦完成五胡时期北方的唯一一次统一,重新整合了北方的各方势力,达到空前的鼎盛,也就打破了南北平衡,形成北强南弱之势。谢安以弱胜强,用8万士卒打败前秦百万大军,不但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也使当时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也让东晋度过了一次亡国危机,得以延续半个世纪的安宁。谢安的风范受到世人敬仰,“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便是谢家声誉和威望的最好佐证,而谢氏一族的政治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谢安加封为太保、都督十五州诸军事,谢玄也委任为荆、江两州刺史,掌握着东晋的军政大权。谢安死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不参与实际政治,但家族地位依然不减,其影响一直贯穿了,宋、齐、梁、陈的整个南朝,直至隋唐时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谯郡桓氏。谯郡一地,在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的亳州。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有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鬼,战国时秦国将军桓齿,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例,桓氏整个家族的兴旺,还是在东晋朝时,共出过十一位将军,可谓权倾一时。

桓氏一族发迹于桓温的父亲桓彝,桓彝是谯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最初在齐王司马冏麾下任骑都尉,晋元帝时受封安东将军,之后“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晋书》)。桓温是桓彝之子,晋明帝的女婿,受到中书监何充的赏识,被封为荆州刺史、安西将军。虽有皇亲的光环照耀,但桓温能有后来的地位,客观上说,是靠真本事打下来的。其时,北方的后赵政权与西南的成汉结盟,对东晋形成半包围之势,两害相权取其轻,灭掉成汉便成为东晋的首要目标,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正是桓温,桓温也因此在朝中名声大振,后来升至大司马,长期执掌朝政大权。

桓温的三次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却在客观上打出了东晋的威风。第一次,主要对手是氐族的前秦政权,一直打到霸上(长安以东),北伐军很受欢迎,“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晋书》),但是由于后来粮草不济,只得退兵;第二次,打败姚氏的羌军,收复了洛阳。但随后便被刚刚兴起的前燕慕容氏击退。第三次,是与前燕慕容氏对峙,开始时势不可挡,占尽先机,最终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一役,遭到前燕大将慕容垂的骑兵伏击,铩羽而归。

桓温有篡晋室自立的野心。攻灭成汉、三次北伐,都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捞取政治上的资本,为最终的篡立做着前期准备。“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世说新语》)的名言,便是出自桓温之口。桓温在有生之年虽没能实现篡立的目标,却奠定了家族不可动摇的地位。到了他的儿子桓玄时,终于起兵反叛,逼迫晋安帝禅位,于公元404年建立桓楚政权。桓楚政权被刘裕的北府军打败后,桓氏家族余众仍与晋室对抗多年。桓氏一族的反叛,也让本就日趋没落的东晋朝,变得更加摇摇欲坠,最终被刘宋所取代。

作者有话要说:

可能是因为我文笔有限T^T所以你们看不懂,特意做了章解说。

小可爱们,现在知道女主的母亲姓为什么姓王了吧?

没猜错,就是那个历史上造反两次,皇帝都不敢处置的家族。

至于女主的父亲,一直都是元子均-_-||所以停停脑洞,你们的脑洞吓得我爪子差点掉了。

元子均和元修是兄弟,都爱慕当时王氏嫡女王奺,但王奺与元子均情投意合。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坐上皇位的是变成了元修。

北魏永熙三年,恃权犯上的权臣高欢遭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元修讨伐,但元修不敌高欢被其雄兵压制在洛阳近郊。此时元修阵营已有多人暗降,仓惶之下他只得率五千亲兵连夜奔逃关中,意图依附大将军宇文泰。

元修率领大军前往关中,关中大将宇文泰亲率时将士在城门处迎接。

元修迁都关中长安之后,权力被宇文家族死死把持。为了赢得元子均和王家的支持,他派人追杀元子均发妻王氏嫡女王奺,准备做成王奺母女是被宇文泰刺杀而死的。

上一篇:太师有毒 下一篇:九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