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738)

作者: 画凌烟 阅读记录

钱龙锡语气凝重:“恐怕后果比咱们想的还要严重。”

此时,乾清宫内。

毕自严在一边心情依然沉重,皇帝说了一大堆,可那些钱,还是没办法解决眼前越来越大的亏空。

往后的投入都是天文数字。

“你们也退下去吧。”

“是。”

毕自严和郑三俊也退了出去,留下崇祯一人在乾清宫内。

崇祯四年,最关键的时刻才刚刚开始啊!

若是稍微出了一些问题,便会引发连锁反应,新政可能会功亏一篑,传统势力将会全面反扑。

所以,今年死的人,注定要比过去三年加起来还要多得多。

整理了一下心情,崇祯便打算出宫,前往孙承宗的府邸。

岂料王承恩快速跑来道:“皇爷,孙阁老来了。”

“他进宫了?”

“是,在外面求见。”

崇祯连忙走出去,看见台阶下面苍老憔悴的身影,连忙走下台阶,过去将正要下跪的孙承宗搀扶起来。

“陛下,老臣只是身体偶感风寒,并无大碍,今日来晚了些,承蒙陛下垂怜,派太医去探望臣,老臣感激不尽。”

“来来,快随朕入殿歇息。”

“老臣怎敢让陛下搀扶。”

“你我君臣一场,走。”

崇祯亲自将孙承宗搀扶进去,命王承恩赐座。

孙承宗是一个话不太多的实干派,他端正的坐在这里,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有精神。

“孙爱卿身体抱恙便要在家中歇息,有什么事派人跟朕通传一声便行了。”

“陛下委臣以首辅,掌军政,臣不敢有丝毫懈怠。”孙承宗面色苍白、憔悴,与往日的沉着、坚定相比,判若两人。

“臣今日来晚了些,请陛下恕罪。”

“无妨无妨,朕这就派人送孙爱卿回去歇着。”

可别以为孙承宗是在客套。

他是首辅,又是军委会的元帅,是新政派执行第一人,他的状态,是关乎朝局稳定的。

一旦他不出现,朝中必然会流言四起,原本已经平稳下来的朝堂,必然会涌起一股暗流。

“陛下,老臣并非认为朝廷现在的支出太大,有些事情便不能做了,陛下是千古圣君,要改天换地,办法总是有的,东南自古是大明最为富庶的地方。”

孙承宗虽然面色憔悴,但语气沉定,他说到这里,便已经不再多说东南了,而是道:“无论陛下要做什么,老臣都全力支持陛下!”

其实南京国子监案,已经透露出一些风声了。

政治觉悟高的人,都敏锐察觉到了一些事。

孙承宗便是其中之一。

而且浙江布政使洪思诏被杖毙乾清宫这件事,本身在京师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朝堂必然会风雨骤起。

新政派面临的改革之局面将是前所未有的。

失败了,将会万劫不复。

孙承宗作为新政派的顶梁柱,这个时候的表态,无疑是要做给所有人看,让新政派的官员有信心。

“孙爱卿现在的身体康健,就是对朕最大的支持。”

“老臣的身体老臣心中是清楚的,陛下不必担忧。”

崇祯这才舒缓了一口气。

崇祯说道:“今年的关键是推行银行,陈子龙毕竟年轻,许多事情需要你来全力支持。”

“陛下放心,老臣可以给陛下一个保证,银行一定能在今年完成任务。”

“好好!有孙阁老的保证,朕无忧矣!”

皇帝还有后半句话没有说:有孙阁老的保证,朕就不必担心行政的支持工作了,朕只需要管哪些头铁的敢来找麻烦了。

第538章 废除贱籍,全力推动基建

崇祯四年的政治风波到底是从南京国子监案开始的,还是从浙江布政使洪思诏被杖毙于乾清宫开始的,或者是从孙承宗生病开始的,已经说不清了。

因为每一件事对朝局和地方的影响,都是错综复杂的。

而可以明确的是,崇祯召集五省布政使规划崇祯四年的布局,遭到了一大批人的反对。

韩爌等人入宫的一番谏言,不过是冰山一角,他们的想法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在崇祯三年平稳了一年的政局,在崇祯四年年初骤然风起云涌。

仅仅只是在正月十八日这一天,崇祯就接到了68封奏疏是反对皇帝关于五省规划的。

这68封奏疏有来自六部九卿的,有来自翰林院的。

理由主要有两点:

有的人反对是觉得这样做,太费钱了,国库支撑不住。

而有的人反对则是觉得将税政下放到地方,会滋生腐败,如此大规模的推行制造局,同样会滋生腐败。

当然,也有歌功颂德的。

并且还不少,例如此次进京述职兼参与新政会的不少知府,都认为皇帝是在开万世之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