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163)

作者: 画凌烟 阅读记录

要收集哪片田是谁名下的,比户部的人速度还快。

很快,顾肇迹的田产也都呈递上来了。

两千顷,即两万亩,全部在顺天府!

而户部上面记载的只有三百亩!

你说这些田若是他们花钱买的,那自然无可厚非,正常买卖,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干涉。

但偏偏这些田都是带血的。

有军户被迫交出来的,甚至有人被活活打死,然后把田霸占了的。

九月,注定是一个不太平的月份。

京师风起云涌。

前有阵亡士兵抚恤金案,牵扯出官员勋贵十数几人,全部拖到京师斩立决。

又涉及了蓟镇调兵案,勋贵官员数十人,并且把并田案也引出来了。

锦衣卫、刑部官员、督察院官员,一个个全部往真定府、济南府和青州府跑。

这要挖出朱纯臣过去的黑色案底,那真的是太简单了。

就说锦衣卫跑到真定府去查朱纯臣的并田案始末,把当时被打死的军户的底裤颜色都问出来了。

总之,一封又一封详细的案件过程全部呈报到了京师。

无论是刑部还是督察院那里,都掌握了大量成国公、镇远侯为了吞并良田,干出来的杀人放火的事情。

九月二十日,早朝。

崇祯看完察院和刑部呈递到御前的正式汇总,愤怒地将这两份汇总扔在了朝堂中央,怒道:“所有犯案的勋贵,名下财产一律彻查到底!”

众大臣连忙跪拜:“吾皇息怒!”

你要是说大臣们心里紧张?

那也不紧张,反正现在牵扯出来的是勋贵,看起来跟这些文臣也没啥关系。

勋贵那都是一代代世袭的,文臣都是凭着功名靠的。

双方本身就户不对眼,勋贵被查,文臣都偷着乐呢!

要不然刑部、督察院的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

这勋贵空出来的重要的位置,以后岂不是有机会安插自己人了?

何乐而不为!

崇祯皱着眉头道:“国库的税收一年比一年少,朕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收不上来税了!”

他早就知道了,他作为穿越者怎么会不知道?

他之所以这么说,就是要在场的诸位提个醒。

但偏偏大臣们总有一种不会查到自己头上来的优越感。

文臣也有这种优越感也算正常,毕竟他们是真正的公职人员,都是在要职上。

皇帝真要彻查,这大臣有几个干净的?

难道能一锅端了?

这些大臣们心知肚明,法不责众就是这个理。

看到勋贵遭殃,他们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崇祯也知道大臣们的想法。

事实上,勋贵的田还只是小部分,藩王、官员、乡绅的才是大头。

不信等毕自严把土地测完后就清楚这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数字了。

为什么要先把勋贵开刀?

因为勋贵大部分在京师,又没有太重要的职务,还爬在崇祯第一个要动的京卫里吸血。

无论怎么看,都实在是第一个撞到刀口上的群体。

第122章 勋贵最后的抵抗

据正统的历史记载,崇祯朝真正的粮灾其实是从崇祯三年才开始恶化。

崇祯元年只是开始。

崇祯三年,整个陕西都成了灾区。

不仅如此,极端恶劣的天气,寒潮、干旱,让粮食减产。

从陕西迅速蔓延到山西、河南、山东一带,北方的几个大省赤地千里。

如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出了灭,灭了又出。

朝廷既要不停往辽东砸钱,还要不停剿匪。

大明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崩溃掉的。

朝廷已经没有钱了,崇祯最后借钱都借不到。

看起来似乎就是天气的原因?

其实不然!

朱元璋开国之初规定这样几类人有免税额名:

一、藩王。

二、勋贵。

三、有功名之人,即读书人。

朱元璋的考虑也合理,毕竟是靠这些人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得给特权,这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

但坑爹的是,到了明末的时候,藩王宗室的人越来越多了。

藩王不但不用交税,还到处兼并土地。

崇祯之前杀的福王,田产6万顷,600万亩,辐射到河南、湖北,这俩地方都是产粮大省。

历史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话就是用来形容福王的。

其他藩王呢?

虽然没有福王多,但也一样变着花样兼并田。

兼并完田之后,还可以不用交税。

不仅不用交税,朝廷每年还给1万石,相当于120万斤粮食。

明末宗室人口十几万,都靠崇祯养着,这不是吸血虫是什么?

藩王这样,那勋贵肯定也是一个鸟德行,虽然权力比开国之初大大降低了,但毕竟在京卫里也是有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