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知县(34)

麦苗长出,还要瞧这些麦苗长得整不整齐,壮不壮。

麦子抽穗,既要防虫,还要防鸟,更要防旱涝,这个时间天气热一点,阳光充足,麦粒就更饱满。当然,不下雨也不行,否则又是旱灾,粮食必然减少。

终于熬到麦子收获,还盼着收获的十天半个月里,一定不能有雨。

谁都知道有雨水凉快,可他们宁愿顶着大太阳收割,把麦子收下来,打谷,晾晒,保证粮食晒得足够透,囤积的粮食水分少,就不容易生虫。

讲起来都如此复杂,更不用说播种之前的耕地,耕牛不足的时候,则有人力来做。

古代的耕地,大部分都是人牛同耕,意思是大部分的耕地,都是人代替牛完成,这也是古代耕牛如此珍贵的原因。

地里厚实的泥土要不断翻耕,其中汗水可想而知。

这么辛苦地劳作之后,麦子终于可以磨成粉,做成饼子,面条,馒头,吃到人的嘴里。

一步一汗水,一步一艰辛。

了解了他们的辛苦,就能明白现在的喜悦。

但即使秋收如此重要,纪炀去各个村子查看化肥情况的时候,各家都抽出种田最厉害的人来跟知县大人一起翻看化肥的情况。

纪炀在中秋过后,安排好衙门里的事,便带着玉县丞,两个捕快,还有小厮平安一起去扶江县五个村子查看情况。

既是看看各村制作化肥的进度,也要了解秋收情况。

县城附近的三个村子,马家湾,玉家湖,三江村的已经去过了。

现在的上集村的情况也了解得差不多,等再去最后的凌家湖,差事也就办完。

几个村子的问题大同小异,纪炀早整理出一本册子,化肥的各种情况都有标注,只可惜村里都没有识字的人,否则把这些册子抄录几份留下来,很多农人不会那样为难。

所以纪炀在的时候,定是知无不言,几趟下来,别说他了,跟着的平安,玉县丞,捕快卫峰卫蓝,也成了解答问题的好手。

了解的情况里,各家从八月初五左右开始动手制作土化肥,如今八月下旬,各家化肥基本都能用了,现在已经用在各家菜地上面,估计不久就能看到成效。

纪炀不是一定要在秋收的时候打扰他们,而是秋收过后,很快又要开始新一轮的耕作。

提前制作好化肥,接下来的种植便会事半功倍,现在就是要抢时间,各家早点学会合理使用化肥,那接下来的增产必然有他们。

同样的辛苦,却多了回报,谁都愿意的。

所以各个村子只有欢迎的份,秋收累,做肥料累,可想想之后的收获,什么疲惫都没了!

纪炀从上集村出来,不少村民自发过来送,看向纪炀的眼神根本不像看什么官老爷,反而像是看神农转世的神人一般。

毕竟田地施不施肥,真的是两种样子,他们越做化肥,动力就越足。

不过各村里的问题也比较多。

其中最严重的便是制肥材料不够。

人畜粪便也好,各种落叶桔梗也好,这些都是有限的,现在各家门前的落叶都不让别人碰。

可这对土地需要的化肥来说,实在不够,还有很大缺口。

如果是一亩肥力比较足的良田,那一亩地一年使用两千斤化肥,那就差不多了。

但换成贫瘠的土地,肥料的使用至少翻一倍,那便是四千斤。

所以说各家怎么凑,都是缺肥的。

缺归缺,现在做多少就做多少吧,总不可能直接补齐。

纪炀一行从西边种麦子的上集村再去东边种稻子的凌家湖,这中间要路过一座矮平的山。

路过的时候纪炀看了看,询问道:“这是墨子山吗?”

玉县丞道:“对,这就是墨子山,当初来扶江县开耕种田的退役兵士们,便葬在这里,也是我们扶江县百姓们的先人。”

说到这话的时候,玉县丞跟卫峰卫蓝显然有些骄傲。

七十多年前,保卫过承平国安危的将士们被安置在这里休养,将士们老去便葬在墨子山下。

那边还有一片将士陵,逢年过节附近村子的人都会前去祭奠。

扶江县前知县老大人也会在冬至的时候带着衙门众人过来。

祭奠先人,这既是去先人尊重,也是感激他们做过的一切。

既然都路过这了,若不去看看倒不合适。

纪炀干脆带着众人顺便去趟墨子山下的陵墓打扫祭拜,算是扶江县的传承。

墨子山的山并不高,但风景秀丽,葬在这里,也算个好去处,一排排将士墓也不显得阴森,反而有种说不出的正气跟肃然。

等把这里打扫干净,纪炀带着众人祭拜过后,这才继续启程,去最后一个凌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