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命运的抉择(843)

作者: 黑色柳丁 阅读记录

“啊,没事。黄大人先坐下来说话吧。”汤来贺和蔼地招手示意道。而作为主人的陈邦彦却还是坐在那儿一声不吭。如此情形自然是让黄宗羲更加纳闷了。却见他当即便急切地问道:“列位大人,究竟出什么事了?为何大家都是这副表情?”

面队黄宗羲的提问,汤来贺在与沈犹龙面面相窥了一下后,叹了口气道:“黄大人,陛下在燕京遇刺了。”

“什么!”黄宗羲猛站起身惊呼道。犹如五雷轰顶般的消息让他的脑子一下就一片空白。好不容易回过神来后,他第一句就问道:“陛下,陛下,她没事吧?”

“陛下是没事。可贤亲王他…他为救陛下…。”悲痛欲绝地陈邦彦哽咽得都说不下去。

“这么说贤亲王他已经…”明白过来的黄宗羲试探地询问道。待见一旁的汤来贺与沈犹龙双双点头后,他忽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毕竟女皇没事对整个帝国来说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可当看见陈邦彦微红的双眼后,黄宗羲又有了一丝悲伤与感叹。却听他跟着问道:“那刺客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发生的?”

“据悉刺客是个倭国和尚。事件发生在八天前,倭人以上贡佛像为由接近陛下,并用佛像中隐藏的机关射出的毒针刺杀陛下。若非贤亲王的那一挡后果不堪设想。”平复了一下心情后,陈邦彦如实地回答道。

“是倭人?”黄宗羲微微吃了一惊道。

“是啊,我等也没想到一向卑躬屈膝的倭人竟然会有这样的胆量。”一想到倭人平时献媚的模样汤来贺至今想来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正所谓不叫的狗会咬人。

“咳,这事仔细想来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朝廷前些年才让倭人改九州为秦津,现在又逼其主改天皇为倭王。加之倭国小国寡民,做出如此疯狂之举也就不足为奇了。”陈邦彦长长地叹了口气道。

“陈首相,话可不能这么说。倭人小国竟然敢自称为天皇,我堂堂天朝怎能容忍。只不过没想到倭人竟会使出如此卑劣的手段。”沈犹龙忿忿不平的说道。

“事已至此,再多推论也是枉然。只不过没想到贤亲王会为此事丧命。殿下他可是向来反对让倭主改名一事的啊。”陈邦彦悲伤的说道。

听他这么一说,一旁的黄宗羲等人也随之黯然起来。虽然一直以来皇夫杨绍清都远离朝堂。但在黄宗羲等人的印象当中亲王总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给人极其友善的感觉。老实说帝国任何一个人遇刺黄宗羲都不会觉得有什么意外。中华朝不比前朝,在对外扩张、殖民过程中不知结下了多少仇怨。但是皇夫杨绍清却向来为人谦和仁善,对那些藩属国百姓也一直都心存怜悯。正如陈邦彦所言杨绍清或许是整个帝国上层最无辜的一个人。一想到这里黄宗羲不由地就想到了女皇。却听他跟着担忧地说道:“亲王这一去,想必陛下此刻一定是悲痛欲绝了吧。”

“陛下与亲王感情颇深,一时难以恢复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我等身为臣子可不能在这个时候乱了手脚。”沈犹龙说着便向一旁的陈邦彦询问道:“首相,除了报告亲王的死讯,北边就没别的指示吗?”

“这是燕京方面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手谕。陛下称她会在近日护送亲王的灵柩回京师,要我等在京城做好相应的准备。此外陛下还要求我等冷静行事,加强京师及沿海各府警戒,严防倭人勾结其他势力进一步对我朝发起袭击。”陈邦彦说着捧出了一卷明黄色的册子。

“陛下的手谕?”沈犹龙略带狐疑地望了望那册子道:“莫不是萧尚书他们代笔的吧。”

“这确是陛下的笔迹。”陈邦彦点头证实道:“不过据说萧尚书已经就刺杀事件向陛下递呈了请罪表。”

陈邦彦后面的那句补充显然不是手谕里面的内容。心知肚明的沈犹龙跟着便冷哼了一句道:“那小子倒机灵。陛下尚未追究他倒是先做起样子来。”

一提到请罪,在场的几人也随之动容起来。却见久未发言的黄宗羲想了一下开口道:“此次刺杀事件表面上系倭人所为,但仔细看来却又疑窦重重。看来朝堂上下这次是免不了要大动干戈一番了。”

“黄大人不必多虑。这一点陛下也已经想到了。”陈邦彦说着又取出了一份密封的文书递给沈犹龙与汤来贺道:“这次陛下要司法院与廉正司联合调查此案。这是陛下的给司法院的圣谕。”

沈犹龙一听女皇将案子交给了自己立刻就来了精神,却见他连忙从陈邦彦手中接过了那份文书。待见上面写的是汤来贺的名字,他不由地神色微微一变,随即还是尴尬地将文书转交给汤来贺道:“汤大人,这是陛下给你的。”

听沈犹龙这么一说汤来贺立刻必恭必敬地接过了文书。在打开阅览后他的表情却变得舒展了看来。见此情形一旁的黄宗羲不由好奇地问道:“汤大人,陛下是如何指示的?”

“就两句话,依法依据,实事求是。”汤来贺大方地把圣谕展示给众人道。宣纸上那清秀的笔记分明是出自女皇之手。

“这么说陛下的意思是不想将此事件扩大啊。”黄宗羲抚摩着胡须点头道。

“可这真是陛下的意思吗?”沈犹龙质疑道。在他看来女皇再怎么坚强也终归是个女流之辈,在丈夫突遭不测的情况下,很难保持冷静做出如此周详的安排。因此他更愿意相信这是有人在假借女皇之手下命令。

然而作为首相的陈邦彦却并没有像沈犹龙那样想那么多。却见他脸色一正道:“陛下的命令无庸质疑。现在是非常时期,就算没有陛下的圣谕我等为人臣子者也要齐心协力确保朝堂上下一切稳定。海军部的李元帅在接到圣谕后已经先行回军部制定作战计划;外务部的李大人也已开始拟订与倭国交涉的国书。老夫待会儿会同文教部的朱大人商讨如何对外公布此事。诸位大人既是朝廷大员也是复兴党的骨干,在这个关键时刻更应该做出榜样来。希望诸位不要再让陛下失望。”

“是,首相大人。”三人听罢陈邦彦的一番义正词严的话语后连忙起身行礼道。姑且不论汤、沈二人此刻是什么样的想法。就黄宗羲来说,此刻的他对陈邦彦可谓是充满了敬意。因为他知道对于眼前的这位老者来说,皇夫的死很可能会葬送他奋斗十几年所取得的声誉与功勋。但此刻的陈邦彦却能如此坦然面对危机,不计较个人的荣辱。这让黄宗羲感触颇深。由此他不禁想到了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倭人,想到了那个向来恭顺的德川幕府。不知那些个点头哈腰的矮子在知道这个消息后会做何反应。此时的黄宗羲仿佛已经看见整个中原怒火中烧了。

弘武九年农历十月三十日,弘武内阁通过《联合早报》、《东林时论》等重要报社向中原各地发出了讣告。皇夫遇刺身亡的消息惊动了整个帝国,一时间整个中原就像炸开了锅一般。人们在震惊之余也头一次将目光投向了那个与帝国一衣带水的倭国。善良的中原百姓怎么都想象不出他们圣明的女皇陛下与和善的贤亲王殿下哪儿里得罪了倭人,使得对方要下此毒手。更不明白堂堂天朝上国为何会招来别人如此的嫉恨。

上一篇:石缝花开 下一篇:美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