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张公案(228)+番外

张屏默默地行礼退出了厅门。

外面阳光正好,他沉默地穿过院子,在一棵大树下的石桌边坐下,盯着地砖出神。

过得一时,一道人影落在他的袍角,张屏转头,站起身:“大人。”

兰珏踱到石桌另一侧的石凳上坐下:“堂中涉及些案子细节,本部院不便多闻,就先出来了。你怎的在此坐着?我还当你要趁那被抓之人未放,先去审了。可是不让你去了?”

张屏道:“不是,学生在想,怎么审。”

兰珏温声道:“我虽不懂查案,但你让跟随的捕快穿便服,想来本不想抓人。”

张屏道:“其实学生想到了可能会抓人。也告诉了捕快,必要时,可以抓。”

山顶和衙门一起失火,表明案犯不止一个。

跟随一个,或能查到其他案犯的蛛丝马迹。

但张屏只能调得动县衙的捕快,县城就这么大一点,衙门里的捕快人人都认得。恐怕越乔装打扮,路人越知道他们在查案,露馅得越快。张屏便只能依此设下反套,让捕快们便服跟随,不必太掩饰行藏,嫌犯一旦发现自己被跟踪了,情急之下,或许会采取一些手段通知自己的同党。

冯邰要询问捕快们抓人的事,几个捕快都已经去往内厅了。张屏看到了,他派出的捕快们都在。

也就是说,他们只跟了一个人。

方才在厅中,王砚说捕快们抓人抓得很磨叽。那就不是在案犯确实露出了马脚时,证据确凿地抓捕,而是由于其他缘故。

这样的缘故,大约只能拘得一时。

这人是否就是案犯,尚不能确定。又拘不了多久。

是审,还是不审?怎么审?

兰珏道:“但你本意并不是抓,而是跟。待有了需要抓的理由时才抓,对否?”

张屏点点头。

兰珏道:“那便不是无故抓人。冯大人也说了,若你只是让跟随,便是取证。无需担心。”

而且,冯邰能点头让张屏去做法事,必然也是觉得王公公不可能自己找死烧祭品,纵火另有其人,且已看出了张屏的用意。

方才堂上,冯邰看似凌厉,实则追究的,只是张屏为什么要把人抓回来。

这些兰珏便不说破了。

张屏垂着眼皮看着地面:“冯大人责备的,确实是学生的欠缺。学生可能真的不配查案,不配穿这身官服。”

第113章

兰珏失笑。

想不到这样的话竟会中张屏口中说出来。看他垂着眼皮坐着的模样,兰珏竟想起了背不出诗文的兰徽。

兰珏便慈爱地道:“本部院乍入官场时,亦曾有过这样的念头,只因不适应罢了。直至今日,仍常常自省。但行事作风,人人不同,自己还会思量这样做是否比那样做更好些的时候,何况旁人来看?只要不违背天理纲纪,把事情做好了,就是对的。”

张屏仍盯着地面:“那年学生家乡遭灾,父母皆亡于灾疫,师父知止道长收养了学生及许多与学生境况相同的孤儿。师父不能费观里的粮钱,便替人算卦挣钱。”

兰珏第一次听他详谈自己的身世,突然就说起来了虽然略显没头没脑,但兰珏还是动容道:“哦。”

张屏接着道:“要算得准,才有人来。”

兰珏道:“我知卜算一事,许多其实是靠察言观色。难道这便是你喜好查案的由头?”

张屏抬眼看向兰珏,点了点头。

“师父甚善观人,初见一生人,其出身来历,便能推出十之七八。学生从小跟着师父学习,记事会走路后,常在城里走动,打探各家事情,帮衬生意。”

南池县城极小,街坊邻居门对门户挨户,一般谁家有个风吹草动很容易知道。

“算命这事,不单得讲出已经有了的事,还要说出还没发生的事,才能让人信。人之日常,吃穿住行,都有规律可循。若有蛛丝马迹,近期要发生的事,也不难推出。”

兰珏笑道:“看来你们师徒的生意口碑都不错。”

张屏再点点头。

他小时候也思考过这是否叫行骗,师父道,现在的事,将来的事,有人是算出来的,咱们是瞧摸出来的,但讲的都是真事,怎么能叫骗呢?不过你得好好查,若说错了,咱们就真成骗子了。

张屏觉得很有道理,就更努力地各处打探。

“学生接触的第一桩命案,就是在帮师父算命的时候。案子的关键之人是南街的一个女子。名叫姝娘,她对学生也很好。”

兰珏问:“你那时多大?”

张屏道:“十岁。”又看看兰珏。

兰珏道:“哦,没事。本部院只是觉得你那时小小年纪,就十分懂事,甚有担当。”

张屏垂下眼皮:“大人过誉了。学生当时只是四处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