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军阀治世(193)

作者: 菜鸟如林 阅读记录

参谋部里忙碌异常,测算时间、地图、所需物资数目等等,工作一直没停下来。

事实上,黄台吉在初十才收到消息,此刻他正居高临下的接受朝鲜王的臣服,这个一直鄙夷他们是野人的小国,终于被彻底征服。

黄台吉开始将主意打到了朝鲜的人口上,去年冬天累死的汉人高达数万,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黄台吉是一个很重视生产的人,他知道生产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人口成了目前制约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来并没有什么,只要进关掠夺一番就够了,但该死的是,他们在关内大败,暂时已经没有能力进入关内抢掠财帛人畜。

所以只能把目标对准朝鲜,然而就在黄台吉正打算下令搜查逃入朝鲜的汉人时,皮岛却传来了大败的消息。

这让黄台吉异常震怒,但接着传来的消息却让黄台吉惊出了一背的冷汗。

“该死,明人的战船竟然封锁了鸭绿江,而且还从海路运来了七八千人到镇江!”黄台吉切齿道。

“皇上无需担忧,就算镇江的路走不通,还有另外三条道路,现在已经开春,积雪都融化了,那三条路虽不怎么好走,但也能够返回辽东。”多尔衮倒是十分镇定。

济尔哈朗突然想起了什么,半响后说道:“皇上,根据朝鲜王透露,去年明人已经派人封锁了那三条路线,而且还建造了关隘。”

“什么!”这下多尔衮的脸色也骤然一变,黄台吉对济尔哈朗吼道:“你怎么不早呈报?”

“臣以为皇上也知道了……”济尔哈朗喏喏的回答道。

“此时形势险恶,暂且不予你计较,明日朕便返京,命下面人马准备,明日一早开拔。”黄台吉却也不好在这时候计较些什么,返回辽东要紧。

三月十一一早,黄台吉便急匆匆的带着五万多大军开拔,朝鲜国王不明所以,但却很恭敬的恭送十里之远。

李宗随后命石匠在此处打造碑文唱颂大清的功德,心里十分庆幸,终于把这群野人送走了。

李宗怎么都不会想到,上国正打算把黄台吉堵在朝鲜,那是想送都送不走的……

……

豪格带领九万人赶到镇江,立即加强了镇江的防守,以两万人驻于城中,便感觉已经十拿九稳。

接着带着六万人,赶到镇江以南,与多铎、代善二人合兵。

营帐内,豪格、代善、多铎三人带着一群固山额真、梅勒额真,开始商议进攻方案。

黄台吉不在,多尔衮也不在,自然是黄台吉的长子豪格主持,只见他向代善问道:“礼亲王有何高见?”

“回肃亲王,如今我们大军集于镇江,宜当尽快发动攻势,将那群明狗赶下海去。若是拖久,所需粮草就得从各地运输。”代善回答道,他把位子摆得很低,一副惟命是从的模样。也正是代善的识趣,才造就了他的成功,历史上他的后代里,就有三个铁帽子王。

“粮草的确是个问题,若久攻不下,从各地运粮却是会伤及国本。”豪格赞同的点了点头。

若是大军突入明国,粮食根本不用发愁,没有可以去抢。可在辽东却是不同,大军作战需要大量的粮食补给。

此时正值青黄不接之际,粮食本就不多,运输中必然会造成粮食的消耗,要想消除运粮时的消耗,唯有改善道路,拥有高效率的运输工具。

“诸位军中携带的粮食足够支持几天?”多铎这时对营帐内的固山额真和梅勒额真们问道。

“镶白旗还有三天的粮食。”

“两天……”

“一天……”

“四天……”

众说纷纭,听得多铎头昏脑胀,以他那近似文盲的算术水平,十根手指头完全掰不过来,只见他大吼一声,场面顿时安静了下来。

接着叫来了一个汉人文官,让其统计。

经过统计,七万多人的粮食,只够消耗三天,而镇江城内并无太多粮食,也仅够防守镇江的两万三千人吃个七八天。

“我们只有三天时间,三天内必须将明狗赶下海去。”豪格大声喝道:“明日一早,便发动进攻。”

“是!”

第二日,三月初八。

一早,天还蒙蒙亮,低沉的号角吹响了,七万五千多清兵爬了起来,拿出硬梆梆的干粮啃了起来。

相比之下,第三营的士兵在伙食上就优越了许多,不仅有热腾腾的蒸面饼(明朝时面饼是蒸的),还有肉干、鱼干、马肉,昨天在战场上可弄到不少死马。

李然望着三里外的清军大营,那连绵四五里的大营内密密麻麻的都是清兵,也不知道有多少人。

“这起码有五六万人。”副营长钱正国估计道。

“一会让人继续深挖壕沟,第二道壕沟间再拉一道铁丝网。”李然命令道,“把滑膛炮架起来。”

“营长,这样我们自己行动也不是很方便。”钱正国说道。李然抬手说道:“无妨,铁丝网当中留出三个空档,用搬运式铁丝网,等鞑子攻上来了再关住。”李然说道。

“是。”

饭后,第三营的士兵继续抓紧时间修筑工事,经过昨日一天的修筑,五条壕沟已经挖到了两米多深。

每条宽五米,深两米,除非满清用木板搭个桥,否则就得用命去填。不过想要在眼皮底下架上木板桥,显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抬着五六米长的木板,在战场上绝对是显目的靶子。

同时在矮墙后面,一排滑膛炮架了起来。这种滑膛炮,是虎蹲炮的改进版,专门用来发射石子、弹片这些东西,一炮打出去,百米内火力能覆盖七八米宽。

这种火炮非常轻便,一门只有上百斤重。

……

辰时,低沉的号角再次响起,七万多清兵纷纷跨上战马出营集结,那人多得好似都看不到边际了。

多铎穿着一身闪亮的棉甲,头戴缨盔,傲然的看着远处还在挖掘工事的明军,信心爆棚的说道:“我们有七万大军,只要一个上午便能将那些明狗赶下海去。”

“豫亲王所言极是,明人没有坚城固守,把他们赶下海就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简单。”边上的固山额真笑道。

“话虽如此,但死伤在所难免。我们大清子弟的血已经不能再流了。”代善言道,豪格点头道:“让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上阵,我们满洲子弟在边上督战便可。”

清军来到了距离工事八百米外之处后停了下来,以他们的经验,在这个距离内,火炮虽然能够打到,但威力不大。想要打中高层人员,几率十分渺小。

号角声再次响起,只见一个蒙古镶红旗,从阵中冲了出来,接着汉军正白旗也成阵中冲了出来。

这些蒙汉八旗,身上大多无甲,毕竟是刚刚组建的部队,满清虽然一个冬天都在加紧打造盔甲,但也不能把这些蒙汉八旗都装备上盔甲。

不过马却是有,蒙古的马多得很,那些汉军所骑乘的马匹,则是由二十户出钱购买的,一切皆是自备。

在督战人员的呼喝下,这一万五千人悉数下马,抬着各种器具,朝着明军的阵地逼去,下一波人马已经开始就位。

第三营的阵地上,第三营的士兵早已停下了挖掘作业,拿着各自的武器,做好了战斗准备。

两个旗的清兵,徒步进入了两百米内。

矮墙后的火枪兵纷纷开火,对这种无甲的敌人,子弹在两百米外依旧有足够的杀伤力,只是击中后死得不是那么彻底,但不死也伤,这样的枪伤一般没得治。进入一百七十米内,就能直接射死。

一排接着一排,九百名火枪手分成三队,次第向前扣动扳机,平均四秒就能进行一次齐射,每次三百发子弹射出去,就能杀伤将近两百多人。

走在前面的清兵,不断中枪倒地。身上没有防护的可怕后果就是,每次齐射都能给逼近的清军造成巨大的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