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军阀治世(100)

作者: 菜鸟如林 阅读记录

很多两淮盐商固定的客户,都不再敢买淮盐,买了淮盐是有生命危险的,而改道山东买盐的话,只要雇上一些登莱总兵的人马,就不会再遭到袭击,甚至比以往更加安全。

山东盐非常强势的插入市场,淮盐在崇祯八年,损失了将近五分之一的市场,而其他产盐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而赵岩在莱州湾出产的海盐,大部分其实是外地盐商买走的,山东本地盐商虽然也有很多人参与到了贩盐之中,但占据的份额只有30左右。

崇祯八年九月十六,扬州按察使王守道上疏弹劾山东总兵赵岩。十七日,淮扬御史台李志贤上疏弹劾山东总兵赵岩。十八日,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张凤翼上疏弹劾登莱总兵赵岩……

他们所弹劾的,皆为赵岩贩卖私盐一事,张凤翼还列出了其三大罪状,七大恶行。不知为何,这些人好似策划好的一般,竟然齐齐发难。

朱由检对赵岩的印象很好,因此对于这些人的弹劾,一时也未有明确的情绪倾向,只是十分疑窦,在群臣的口水之中反复的对赵岩的印象进行重新定义。

食盐专卖这一块的盐税,历来都入内帑,属于皇帝的私人小金库。在这方面朱由检也对私盐有所耳闻,但从未离开过京师的朱由检,对很多东西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

直到十九日,莱州知府孙耀光上疏弹劾赵岩在登莱行小盐,私晒盐,强占田地等数条罪状。并上言:登莱总兵赵岩年所贩私盐,不下二三百万担,月入不下数万金。同时两淮盐运使也上疏,因赵岩贩卖私盐,盐税锐减大半。

所谓盐税锐减大半,那根本就是扯淡,赵岩贩的是私盐,挤兑的也是私盐的市场,和官盐又有什么关系?

分明是乘机贪污,外加污蔑。然而朱由检并不清楚,朱由检当场震怒,内帑份额最大的奶酪被人动了,如何不怒?

然而要如何处置这胆大妄为的武人,朱由检却是没有当场表态,而是单独与内阁收复温体仁。

“爱卿以为,该如何处置赵岩?”朱由检很想把赵岩直接拉去砍了,但他脑袋却没糊涂,赵岩手上有精锐兵马,弄不好又是一个孔有德。

“那赵岩手上有精锐兵马,必是私盐之利所至,陛下可令其改镇,只要他离开了登莱,那便没有了盐利。”温体仁马上出了个主意。

“那爱卿以为该移镇何处?”朱由检又问道。

“移镇秦地最佳,恰好他兵马精锐,可往秦地剿贼。”温体仁说道。朱由检皱眉道:“但那私盐一事如何处置?”

“陛下可下旨训斥一番,然后在加以宽慰,并令其移镇。”温体仁想了想说道,朱由检点了点头,也只能如此了,私盐之事毕竟不能不管不问,但处置严厉却又可能将其逼反,只能先骂一顿,再宽慰其移镇陕西。

“让他移镇延安吧!”朱由检补充道。温体仁愣了愣,延安之地土地贫瘠不产一物,可谓是一个苦地方,连忙劝道:“陛下不可。”

“为何不可?”朱由检眉头一竖,奇怪问道。

“延安之地甚是贫苦,他若不愿去又该如何?”温体仁问道,“以臣之见,令其改镇韩城做为合适,顺便可守黄河渡口,顺便再加封他为龙虎将军。”

“好吧!那便令他移镇韩城,加封其为龙虎将军。”朱由检想了想,便同意了下来。

朝廷之上闹成一片之时,朱大典给赵岩写了封信,向他通报了风向。

据朱大典言,此次是十多个两淮盐商共同发力,这些盐商一个个都是家身数百万,上千万之辈,其能量自然不言而喻。而作为弹劾赵岩最为凶狠的扬州,朱大典虽巡治扬州,却也无能为力。

第三卷 :聚敛天下 第四十四章 :据理力争

第四十四章:据理力争

九月底,登莱的屯地中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人人都在地里抢收红薯,这些红薯实在太多了,多得让人几乎忙不过来。

如何处理这些红薯,赵岩在几个月前便以给出了办法。

这时候那些今年招募而来的流民便发挥了作用,那些未被发配到屯地的老弱以及妇女,开始在一个个开设好的作坊里进行做工。

按照计划,一部分做成地瓜干,一部分红薯用作酿酒、制作粉条。红薯粉条,一种吃起来很滑的粉条,口感并没有大米粉条好吃,不过胜在可以长期保存。

赵岩一开始并未想到把红薯做成粉条,因为他不知道粉条就是淀粉做的,等他做出地瓜粉后,边上一个帮手困惑的问:“干嘛不做成粉干呢?”

赵岩才知道原来粉干是淀粉做的,虽然赵岩也是出生农村,但他并未见过粉条的制作,对这方面十分缺乏常识。

同时赵岩也反应过来,黄县的粉干不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龙口粉干。

龙口粉干有大豆制成的,也有红薯制成的。找到这个点子后赵岩大喜过望,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长期保存红薯的方法。

制作粉条的工艺是先打浆分离,首先要对红薯进行清洗,将红薯浸泡在水中三四个小时,然后用木垂进行搅拌清洗。

接着就是打浆了,科技院特地设计出了一种畜力打浆机,生产效率比手工打浆的效率快多了,不过打浆效率也不是很高。

打浆之后用清水和滤布将浆渣过滤,过滤之后浆渣分道扬镳,薯渣将用于饲料和酿酒,薯浆则用于制作红薯粉条。

在这个没有机械化的年代,要将这些红薯做成粉干,劳动强度是很大的,后世做红薯粉条都有一条龙的的机械流程,可这个年代没有,除了一个畜力打浆机外,其余的全靠手工。好在赵岩去年招募了许多流民,人手总是够用的。

为了及时将红薯进行加工,赵岩将粉条生产分为两个部分,屯地百姓自己处理一部分,那些留在赵家堡未安置到屯地的老弱妇孺另外处理一部分。

那四十万分配到屯地的屯民,在确保明年开春能顺利种下粮食的前提下,也加入到了粉条是生产之中。

将今年产出的红薯加工完是没什么问题的,但越早加工完,得到的粉条就越多,因为红薯放久了,会产生糖化,淀粉提取率明显降低。

根据测试,赵岩从福建找来的红薯品种产量虽然较高,但淀粉比率只有15,比那种普遍在18甚至是19的品种低了许多。

几年的红薯产量与预算有些出路,并未达到40亿斤的产量,也有只有35亿斤左右。

由于找到了粉条加工的处理方法,今年除了5亿斤红薯外运施粥以及屯地百姓口粮外,其余的悉数做成红薯粉条。

30亿斤红薯大概能制成4.5亿斤红薯粉条,仔细一算,亩产粉条重量比小麦还高上一倍,薯渣还能用于酿酒和饲料用,貌似比种麦还要划算了。

在小麦低产的时代,的确比种麦要划算许多,只是制作粉干较为麻烦,若是勤劳一点的话也有无不可。

对于那些安定下来的屯民来说,勤劳并非要他们去刻意追求,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本身就是很高的。

再加上每个屯地都有屯长进行组织,这种生产组织是一种指导方式,但屯民并非一定要如此做。

大部分的薯渣都被拿去当饲料用了,用于酿酒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今年计划酿的酒并不多,毕竟红薯酿出的白酒也就类似与伏特加那种低档的东西,还得先看市场反应,若是市场需求量大,明年再加大产量也不迟。

根据唐正泽统计出的数据,今年在栏的生猪达到40万头,羊子25万头,鸡300万只,鸭80万只,鹅6万只。牛11万头,骡、马12万头。

屯地出来在大力发展农业外,养殖业也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每户都有养鸡、鸭、猪、羊、牛、马,有的养猪,有的养鸡,有的养牛、养马。

不过个体的养殖数量一般都不大,养太多的话无法务农、训练,不过也胜在人员众多每人养一点,那就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