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生教师命/天生不是做官的命(306)+番外

钱顾看着林清同意了,也就放下心来,又接着去修书了。

由于计划的变更,本来林清打算修一两个月的书,结果硬是用了大半年,一直快到过年了才修完,不过也正好在新年的庆典上呈给了皇帝。

周琰看到书倒是很高兴,朝廷能有精力修书,起码说明如今国泰民安,所以大手一挥,给了礼部修书的众人不少赏赐。

对于林清提出想要用石碑刻书,以便可以流传后世,也欣然应许。

林清得到周琰的应许后,就开始思考如何把书刻成石碑才能流传到后世。毕竟要是传不到后世,那他做的这些岂不是无用功。

要想把书流传后世,首先就得让书能经受住时间的流逝,在众多的能记录文字的材料中,如纸、帛、毛皮和石碑,纸、帛和毛皮实在太容易损坏了,所以林清一开始就决定,等把书修完,就把它刻在石碑上,省得千年之后,连渣都不剩。

可用石碑,也不是万无一失,书刻在石碑上,虽然只要不是人为抹掉,一般不会没,可不等于石碑不会没。

林清就经常听到一些古玩行当说,前朝哪位哪位著名的文人,他刻的碑,被某个不识货的人,当成石头,盖房子或者铺路了。所以如何让这些石碑能安全的流传后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林清在礼部绞尽脑汁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了几条可行的办法:

其一,就是刻石碑的石材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差。太好了,如汉白玉那样的,不用想,肯定容易被贼惦记,丢的机率更大,而太差了,一看就是垒墙的那种,遇到不识货的,更是容易被用来盖房子。

其二,就是多刻几份,最好来上一百份,毕竟石碑多了,能流传到后世的机率也大一些。

其三,想到第三点,林清直接向周琰递了牌子,打算进宫请周琰帮忙。

慈宁宫

周琰正陪着杨太后听戏,如今先帝已经去世一年了,国丧也过去了,宫里宫外也热闹了起来,周琰担心他母后在后宫寂寞,特地从京城挑了一个有名的戏班,来宫里唱戏给他母后听。

听到杨云在耳边小声的说先生打算面圣,周琰点点头,对杨太后说:“母后,儿子稍微有点事,先出去一下。”

杨太后正好看完一出,趁着空档,转头对周琰随口问道:“可是出什么事了?”

周琰笑着说:“母后放心,不是出什么事了,是先生有点事要给朕说。”

杨太后听到周琰说“先生”,就问道:“可是当初你的太傅,林大人?”

周琰点点头,说:“正是。”

“那让他进来吧,反正也不是外人。”杨太后接过旁边王皇后递过来的茶,喝了一口说道。

周琰觉得也是,林清大过年的进宫,想必也没有什么大事,就直接让杨云去宫外传林清。

林清跟着杨云进了宫,本来以为直接去太和殿的,谁知却去了后宫,不过好在他今天要说的不是什么政事,所以也不用避讳。

林清进了慈宁宫,先给周琰和杨太后行礼,然后就立在一旁。

杨太后看了林清,说:“先生也不是外人,赐坐吧!”

林清赶忙谢恩,然后才在周琰的下首坐下。

周琰对林清大过年的进宫也很奇怪,就问道:“不知先生这时候来,有何要事?”

林清把他打算用石碑刻新修的《九章算术注》的事给周琰说了一遍,又说了自己担心石碑不能顺利流传后世。

周琰听了,虽然不知道林清为什么会对这件事这么执着,不过还是说道:“先生是担心,世事变迁,这石碑可能会流传不下去,所以希望朕想个办法,找几个好地方,能给你藏石碑?”

林清忙点点头,说:“臣知道不应该用这点小事麻烦陛下,可臣能想到的地方实在有限,所以想来找陛下讨个主意。”

“先生都想了哪些地方?”周琰有些好奇的问。

林清想了想,说:“臣打算刻一百块石碑,在礼部后院埋一块,在京城有名的山里,每座山埋上一块,在京城城墙外,再埋一块,然后带两块送回老家,一块放在族里的学堂,一块等臣百年之后放在墓地里,然后剩下的那些,臣打算送给朝中的大臣,让他们帮忙带回老家,找个地方埋着。”

周琰听了嘴角抽了抽,他家先生对埋石碑这件事,到底有多执着,难不成他家先生,真打算凭这本书要流传千古不成。

不过一块石碑的事,周琰也懒得多说什么,而且觉得也挺有趣的,就说道:“既然如此,先生既然怕会流传丢了,不如在朕的国库也放上一块吧,想必朕的国库还是安全一点的。”

林清一听大喜,起码在国库的东西,流传后世的机会大一些,忙起身,说:“多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