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9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改变运口是治河的一项重要内容。白昂从在建极二十四年一月至四月间,从新庄闸西南开新河至太平坝,又从文华寺永济河头开新河经七里闸,转而西南,亦至太平坝,皆至烂泥浅,移运口于烂泥浅之上。这个运口距黄、淮交会之处仅十里,从此再无淤淀之患,即使重运过淮,扬帆直上,也如履平地。

在治河过程中,白昂还做了不少改革,如裁减冗员,严格赏罚,改河夫为兵,划地分守,按时考核等等。

治理黄河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边修治,一边仍有水患,朝中争论很大。皇帝也很担忧:“修治决口,费如此多的钱粮,不久复决,此事如何?”

但是汪舜华止住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黄河要是三年五载就能治理好了,就不是黄河了。”

皇帝点头。

白昂因此能够心无旁骛的治理黄河,利用五年时间,基本解决黄河、淮河复归故道的问题。

当时皇帝已经亲政了,经过几年历练更加成熟,也就更加信任白昂。

白昂为避免洪水淹民,历时三年,在宿迁、桃源、清河三县黄河北岸堤内开了一条新河,称为中河;再在清河西仲家庄建闸,引栏马河减水坝所泄的水入中河。这条河上接张庄口及骆马湖清水,下历桃、清、山、安,入平旺河达海。漕船初出清口浮于河,至张庄运口。中河修成后,得自清口截流,迳渡北岸,度仲家庄闸,免去走黄河一百八十里的险路。“中河既成,杀黄河之势,洒七邑之灾,漕艘扬帆若过枕席,说者谓中河之役,为国家百世之利,功不在宋礼开会通,陈瑄凿清江浦下。”这项工程的实施,解除了黄河对运河的干扰,实现了黄、漕分离,基本上解决了“借黄行漕”的问题。

此后,他着力解决下游高邮、宝应段里下河修疏。里下河为淮河滞洪区,洪泽湖通过高家堰下泄淮水,大部分穿过运河流入里下河的高邮、宝应、山阳、兴化、盐城、通州、江都等七州县低洼地带。基本方略就是从高邮往东修筑长堤,收束下河地区之水入海,一则抵挡海潮倒侵,再则排泄洪泽湖及运河减泄到下河之水,三则将筑堤后原低洼地涸出的田亩,招民屯垦,以田价来补偿河工费用。

白昂在河道总督任上二十年,秉持了“筑坝以障其狂,减水以分其势,疏浚以速其宣”的治河理念;保持运河漕运的畅通,维系京师物资供给,维持沿黄区域社会民生的安定。

因为长期的操劳,他比历史上早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朝野震悼,追封靖河伯,谥文靖,配享太庙;不仅如此,沿黄百姓也纷纷为他立庙,感谢这位让他们安居乐业的能臣。

而与之相伴的,是明朝政府对河工无以复加的高度重视:仅汪太后执政期间,朝廷用于治河的支出,总不下八千万两;而皇帝执政的三十年间,这个数字还要翻倍。

海量的投资和科学的决策,明朝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黄河渐趋平稳,百姓得以生息,朝廷赖以宁谧。

第379章 文人也疯狂(上)

办完这些事,皇帝还忙着另外一件事:此番南巡,徽商以及各地商贾敬献、并在扬州查抄了大量珍贵字画书籍。除了编纂《四库全书》的造册登记,另行存放外;一些价值连城的书画也要妥善保管。

皇帝平时在文华殿视事,这里自然是他的御书房。不过考虑到紫禁城都是木质建筑,实在舍不得把这么多珍贵的字画存放在这里;而且这地本来是皇太子用的,将来还得搬。

好在有地方,不必大兴土木:天水阁,本就是给皇帝准备的移居西苑时的御书房。只是前些年皇帝不愿去,因此还空着。

皇帝冒着大雪,亲自跑到天水阁去,设计装修布置。

当然他还很有孝心的让汪舜华先挑。汪舜华看了清单,真是稀世之珍,放在国博都该做镇馆之宝的那种!小心翼翼的展开,她的诗画品鉴能力相当有限,但既然是沈周等书画名家鉴定过的,料想不会假。

捂着鼻子看了半天,生怕气息污染了墨宝,吩咐皇帝:“我胸无点墨,这些国宝放在我这里,真是亵渎了;你才是它们的知音,便留下吧。只是记得,别再上头涂涂抹抹,到处盖章。”

皇帝笑道:“母后说笑了,怎会如此。我恨不得高高供起来才好,这可都是传世之珍,玷污不得。”

腊月二十一日,皇次女一笑去世,年仅六岁,追册仙游公主;三天后,皇次子祐杰夭折,年五岁,追封信亲王。

两个粉雕玉琢的孩子就这样没了,宫里上下气压都低了些。

皇帝难过了一阵,又去干活了。这年头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他的孩子多,这两个既不是皇后所生,又不是宠妃所生,得他的关爱自然少;何况,两个孩子年幼,不服水土,一路上就频频染病,他心里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