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86)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皇帝瞪大了眼。

“我为什么一直不愿意还政?我不知道这是要被人戳脊梁骨吗?我知道,多少人等着你亲政,等着借你的不满对我反攻倒算!到时候二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就算碍于母子之情,不会公然改革制度,可知道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只要执行不到位,制度束之高阁,又有什么意义?当年太祖制定的制度不好吗?藩王制度,让藩王拱卫王室;卫所制度,国家不费一粒米就养活二百万军队;保甲和赋税制度,国家迅速恢复。结果呢,这才多少年,变成了什么样子?藩王制度被建文改,太宗再改,建极初年又改;卫所倒没怎么改,可又有多少问题?你以为你在账面上看到的军人数量,就是真的军人数量吗?这可还是厉行反腐、连战连捷,军人日子稍微好过也有建功立业的盼头,要是以后国家太平、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局面还会更加严重;赋税就不说了,如果当年不改,国库又能支撑多久?——我不能为了虚名,在你还不知道水深水浅的时候就贸然把江山交给你,那是会害了你的!豪言壮语谁都会说,可是接触到实际,不完全是那么回事。”

“不用说那么高远。就算没了贞节牌坊,寡妇就可以顺利改嫁,为国家繁衍人口了?多少人编着故事说改嫁的妇人死后不得安宁,这个不说。如果没孩子要改嫁,不带嫁妆,娘家舍不得;带走嫁妆,夫家不甘心;如果有孩子的,不忍心改嫁的,没有贞节牌坊可挣,夫家就甘愿养这么人口,还由着她母子分家产?狠心改嫁的,孩子怎么办?不带走,夫家会好好照顾这孩子?带走,夫家愿不愿意自家骨血流落在外?后老公愿不愿意帮别人养孩子?——这其中又有多少恩怨纠葛,甚至人命官司,不过庭院深深,只要不弄出沉塘之类的事惊动一方,或者娘家有势力要讨回公道,朝廷能怎么样?还不是就只有认了?”

皇帝默然,只是脸色不大好看。

“这都不过是小事。院子里能解决的,便是人命,又算什么大事?几家人为了些许土地钱粮互相争斗经年,甚至闹出人命,也翻不聊天;还有两村甚至两地为了湖产水源,经年械斗的。”

皇帝点头:“臣听说过,江西、福建等省,民风彪悍,年年械斗、年年伤人,朝廷屡次禁止,但都难以禁绝。”

汪舜华点头:“不错。你读史书,该知道从前水患总是在北方。”

皇帝点头:“历代以来,有河患无江患;只是唐宋以来,长江告灾不辍,大湖南北,漂田舍、浸城市,请赈缓征无虚岁,几乎与河防同患。”

汪舜华问:“想过什么原因吗?”

皇帝道:“上古之时,中原自是华夏,然而南蛮北夷,人烟稀少,即便有洪灾,怕也没人记载、没人治理。”

汪舜华点头:“你说的不错。安史之乱以后,南方人口剧烈增长;尤其宋朝以后,衣冠南渡,人多了,地不见长,人多地少,为了活命,只能围湖造田,不断侵占河道,从前有九百里云梦、八百里洞庭,现在还剩多少?等到洪水来了,无法行洪,可不就只能大水漫堤?就算平日,因为人多地少,相邻村落之间甚至临县,为了争夺那么一点土地,一点水产,扯皮打架、对簿公堂实在正常不过;可是众怒难犯,都是大家族,官府能怎么办?还不就只有和稀泥;然后双方积怨深重,大打出手。”

“你刚才说,徽州府的那个凶汉,居然为了区区八十两银子杀人,可你不知道,别说八十两,就是八两钱,甚至一文钱,都有可能闹出人命。沿江沿湖那些械斗的地方,年年都有老人甘心情愿被打死,这样官府在判案的时候多少会偏袒自家一些;甚至年轻人也甘愿去顶罪,这样还有人照顾他们的家小。这不是个案,而是风俗。各家都专门制定了家法,这些为家族死了的,要抚恤他的老小,这样后面才会有人跟着上,甚至二十年后,儿子长大了,还可以让他为父亲报仇,带头上。如此伤生害命,可恶吗?可恶;可谁又想这样呢?如果日子过得下去,谁又愿意呢?前些年朝廷清理了不少土地,还有人铤而走险,等过些年人口越来越多,这种事也会越来越多。开头是两家人、两村人,然后是两县、两府,扰乱一方,甚至趁机起事。该怎么处理,你想过了吗?”

皇帝一呆:“臣没有想过。”

汪舜华笑道:“这还只是开始。村庄械斗,地方管不了,朝廷可以管:当年我让徐埕治水,几个重要的湖泊城市,都圈定了泄洪区,平时只能种庄稼,不能住人,一旦水位上涨要泄洪,就要无条件撤,朝廷不收税,但也不给赔偿;然后参与械斗的,三代不能为官,已经为官的,全部降职;再不济,出动地方卫所丁壮,不信拿不下来,打头的砍头,别的该发配发配,该流放流放。但这能管住读书人家,一般的村汉,管得住吗?读书人分了家,你好意思再追究吗?至于私下有没有回护,天知道!接下来呢?全国不是只有这些地方人多地少,那些没有湖产的地方,他们就不打斗吗?他们就能过日子吗?当这片土地已经无法养育上面的人口,你说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自汉朝以来,没有哪个王朝能超过三百年?你以为是红颜祸水、宦官乱政、权臣篡位、还是藩镇割据,或者强敌入侵?都是,但根本的还不是因为人口增长,土地兼并,最底层的没法过日子了?当他们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你还指望着他们老老实实饿死?——他们要是这样想,哪有你朱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