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19)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这不仅关系几千上万人的性命和她的名声,也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朝廷已经准备了充足的船只,并从各舰队和民间商船中选择了大量的水手船工;此外,还有当代杰出的天文学家,甚至找了赞玛提欧等传教士。朝廷没有驱逐他们,甚至任用他们翻译文献,但也没有允许他们公开传教。

赞玛提欧想过走景教的路。但是中国化不是那么好走的,要将基督教的教义和中国社会紧密结合,这就要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包括朝廷和民间的需求;但佛教已经本土化了,更别提儒家道家本就是实打实的土著,怎么才能和他们紧密结合,但又同时保持自身的特色?何况,之前彻底得罪了儒释道三家,人家愿意接纳你吗?——这时候就算跑到汉昌或者南方丛林里去传播布道挣表现,估计别人一摇唇鼓舌,就前功尽弃了。

再说,还要考虑擅自修改经典,会不会被教廷接纳,被基督接纳。

年将七十的赞玛提欧陷入了深思。

要想得到朝廷的信赖,就必须得到太后皇帝的认可。明朝信奉地球说的只是少数,如果能随同出海,利用自己的学识立下功劳,或许就有机会——既然是环球航行,肯定是要到欧洲的,说不定还能拜会教皇呢!

汪舜华也很犹豫——真要是让传教士参加了,可就保不住秘密了。

旋即释然——即便明朝不派人出海,欧洲也会前往寻找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航道,发现新大陆;即便明朝运气好,发现了美洲,两百年之内也势必深耕亚洲,更遥远的地方根本无暇顾及;而欧洲,恐怕也限于传教士们前往传教外加冒险家们前往劫掠,大规模的登陆移民,同样遥遥无期。

等到明朝完成了内部整合,若还有余力和欧洲人在美洲角逐,恐怕也不仅仅是枪炮的对决,反而是——人口繁殖速度的对决。

既然注定无法保守秘密,也就没有必要把别人拒之门外;如果能趁机打通和欧洲教廷的联系,甚至和奥斯曼帝国达成友好协议,确保东西方能够顺畅交流,其历史意义,并不弱于发现美洲。

世界太大,车马太慢。奥斯曼帝国和老欧洲们怎么三观不合、怎么爱恨情仇是他们的事,明朝和他们相聚太遥远,风马牛不相及,既然没有利益冲突,和平共处也不是没有可能。

朝廷可以允许传教士来传教,反正天朝各种宗教多,不在乎多一种少一种,当然能不能传开朝廷就不负责;当然对等的,你们也可以允许儒释道的弟子前往传播学说——这个不强求,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现在国内去文盲都还没有摆上议事日程,更别说向远方传播圣贤的教诲,但既然是朋友,你们的关税是不是应该少收一点?当然朝廷也可以给你们最惠国待遇,你们的商人登陆,朝廷也收同样的税?

但是由谁带队,一直悬而未决。

绝大多数人都明白,此行凶险,很可能有去无回。

不能只有武官和太监前往,最好勋贵甚至宗室也有代表。

勋贵已经有人报名了:安国公次子于承业,才十七岁;诚意伯刘禄,三十七岁。

刘禄感朝廷知遇之恩,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又已经娶妻生子,愿意以身试险。

于承业是皇后的亲弟弟,虽然不是同母所生,但是性格聪明,为人机警,皇后很喜欢他。

此外,刚刚到任的北京天文台台长王慧兰和丈夫天文生刘清松自请出海。

万事俱备,又有了这两个人,就等出海了。

汪舜华已经定好,今年四月入夏以后,乘着夏季洋流一路往东,看能不能在秋季结束前发现美洲大陆,然后顺着美洲一路南下,绕过去再继续往东,到达欧洲,穿过地中海,经过中东,基本就到达明朝的势力范围了。

其实关键还是前半段,毕竟后半程有消息。

只是没有想到,诚泳会突然提出有自己率队出海。

礼亲王回家痛打儿子,诚泳却没有松口,父子俩关上门说了很久,礼亲王到底是同意了。

没有人知道父子俩到底说了什么,但是礼亲王却一字一句的记在心里:“儿子恳求出海,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不是为了讨好太后,而是——远离政治风暴中心。父亲难道没有注意到,这几年勋贵重臣纷纷往外跑吗?汪太后到底是真的贤惠,还是包藏祸心,谁能知道?如今北方已定,她的人望已极,如果真的想仿照武则天,谁能真正阻止?到时候我们这些朱家的,都会成为她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处之而后快;偏偏宗室大多都在北京,她只需要一挥手,我等皆为齑粉矣。我率队出海,不管是迎合她也好,或者寻找良种也罢,她总归不会太为难礼亲王府,甚至天下人都知道朱家有人,也会多向着我们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