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703)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汪舜华想到了后代的美国大片。

为什么中国人拍一部拯救国民的电影引来无数冷嘲热讽,反而大家宁愿相信内裤外穿的超人才能拯救世界?

炫酷的特技只是表面,内核却是美利坚是人类的灯塔。

这得益于美利坚独一无二的国力,也得益于它强大的洗脑能力。两者互相成就,互为因果。

经过这么些年的改革,明朝的国力已经有了相当的提升;对比印度的种姓制度和汉昌省的宗教问题,明朝要说自己是王者之师,也没什么问题。

现在大片没有,戏剧是有的。

没有炫酷的视觉效果没关系,感情是互通的。当然现在语言不通,所以情节和人物都要简单,不要太复杂,通过这些简单的故事,宣扬明朝军队威武文明之师、明朝昌明繁荣的光辉形象。

但是现在让各省组织撰写和编排戏剧是不行的。大家身上的担子已经很重了,如果再加一项,甚至搞个“一票否决”,恐怕本末倒置;没关系,独木不成林;但是一人栽下一棵苗,沙漠也能披绿荫。

这项工作就交给乐府和文林馆,除了往常凭借作品直接授官的,如今也允许专业人才的通过考试授官。这在唐宋称为“制科”,是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因为唐宋曾经干过,如今推行,阻力会少很多,反正都是专业技术人员,碍不着谁,三年一科,比会试稍晚,落第的士子去考,难度不大;当然实在偏科严重,也允许你直接报名参加。擅长音律的,有才膺管乐科;能诗词歌赋的,有文辞雅丽科;学究天人的,有博学宏才科;精通天文地理的,有足安边科;书法出众的,有明识正体科;精通算学工程水利的,有才堪经邦科。

数量不需要多,尤其文辞雅丽科、博学宏才科,宁缺毋滥,一科三五十个也行,一两个也可以,但一定要名满天下,要让天下士人服气,要给他们希望。

本就是“分科举人、按科举人”,如今虽然动摇不了进士科的地位,但也能给读书人更多的出路,让朝廷延揽更多的可用之才。

第304章 帝后的幽怨

可以想象,开年以来,整个朝廷处于极度的忙碌之中;忙得甚至让人容易忘了如今还是朱家天下。

但也有人例外。

皇帝。

在朝廷上下为大捷欢欣鼓舞并忙着善后的时候,皇帝却异常轻松。不仅缺席了殿试,甚至应该由他身率宗室百官前往太庙,告慰祖宗,他也没有参加;迫使汪舜华不得不声称皇帝突感风寒,卧床不起,临时改命襄亲王身率百官前往。

此时,他正带着齐亲王、德亲王、吉亲王等在南苑行猎。

他还召了荣亲王、忻亲王、崇亲王、吉亲王。但是荣亲王正在当差,忻亲王说身体不好有病,没有应召,也没有让崇亲王来;德亲王却不肯听,带着弟弟吉亲王见浚欣然奉诏。

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皇帝对太后总揽朝政不满意:他已经努力政务、勤于稼穑,甚至严惩不法豪强、平反冤假错案,为自己赢得了声誉;朝臣也很积极的响应,希望太后早日还政。

但这一切都被太后漠视,皇帝也就不想再掩饰自己的不满了:“大不了,她废了我,自己当皇帝!”

德亲王劝皇帝暂时忍耐:“太后毕竟年事已高,早晚是要还政于你的。”

皇帝噘着嘴,不说话。

德亲王就说:“近些年来,有好些外国人来到北京。听说四译馆招徕了不少,还有个什么意呆利的,好像很远。”

皇帝笑道:“什么意呆利,叫意大利,是个洋和尚,来了天朝好些年,一直在四译馆当差。母后让他把他的神仙书翻译过来。”

齐亲王来兴趣了:“不知道那洋和尚说了什么?母后居然把他留下了,她可对这些一向似乎没有兴趣。”

皇帝射出一支箭,一只小鹿应声而倒;众人都喝彩。

皇帝得意:“这有什么难的?——把那个洋和尚叫过来说道说道不就成了?”

五省的新任领导带着下属星夜兼程奔赴自己的新岗位,汪舜华也就稍微放松了一些。

马上就要端午了,过完节,就要移居西苑。

汪舜华叹了口气,来到坤宁宫。

已经入夏了,空气中似乎弥漫着焦灼的味道。

有段时间没来坤宁宫了,眼前的坤宁宫和记忆中的一样,又不一样。

一样的是建筑,不一样的是氛围。

曾经的坤宁宫即便焦灼,而是热闹的,繁华的。

眼前,似乎更多的是孤寂和落寞。

于皇后已经得到消息,急忙出来拜见。

汪舜华心里叹了口气,说了声免,于皇后这才起来,扶着她坐下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