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75)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当然,还是有人认为这不过杞人忧天,但是汪舜华支持——废话,当初派程敏政去,就是因为他是青年一代中的佼佼者,而且翰林官,承担了写史书的重任,肯定会格外珍惜这次机会,努力观察。

临行之时,汪舜华很是语重心长:“你是状元出身,是记录历史的人,也可以是书写历史、创造历史的人。朝廷对你希望很高,要珍惜这个机会。”

他的回复也证实了她的担忧。

但是显然,朝廷的反对声是相当大的:“那里千里旷地,地广人稀,距离中原地区太远,土地贫瘠,劳师动众,得不偿失。当年太祖就没有纳入版图,与其如此,不如放弃这片不毛之地。”

汪舜华想到历史上几百年后,似乎也有这样的一种争论。

果然,科技改变生活,改变世界。如果这些人知道新疆地大物博,物产丰饶,堪称聚宝盆,还敢这么说吗?

程敏政马上说起了东汉“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典故,同时回顾了唐朝安史之乱后,安西都护府的数千将士在与朝廷失去联系后,仍然苦苦坚持四十多年的往事。

汪舜华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相关的介绍,尤其那个著名的转账广告,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还是忍不住热血澎湃。

她看着地图,问:“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哪里?”

程敏政指给她。

汪舜华问:“陆游日思夜想,希望戍守的轮台在哪里?”

指出来。

汪舜华问:“汉武帝设立的西域都护府是哪一片地方?”

指出来。

“唐太宗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在哪里?”

指出来。

“似乎后来还有北庭都护府?”

武则天设立的,指出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楼兰在哪里?”

指出来。

“李白生于碎叶,在哪里?”???!!!

好吧,先指出来。

——有点不确定,姑且算吧。

“原来是汉唐故地。”

汪舜华顿了一顿,笑道:“就算是为了李白,这个地方也应该属于天朝。”

她又问:“当年周穆王西巡会王母的天池在哪里?”???

这好像是传说吧?

不知道也不要紧:“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在哪里?”

好说。

“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在哪里?”

更好说。

汪舜华看着地图不说话,下面却知道该怎么说。

程敏政绘声绘色说起吐鲁番等地的情形:“一是物产丰饶,和田玉就出自那里;而且盛产瓜果,葡萄什么的就是从那里传过来的,西瓜、甜瓜什么的甜的爽口;以后若收归天朝,估计种植稻桑什么的都使的;二是形势严峻。西域诸国都是前元余孽,和瓦剌鞑靼互相勾结,威胁边庭;尤其现在不服王化,反而想以夷变夏!倘若太后坐视不理,臣恐五十年后,不独西域,甚至西北甘肃宁夏等省,亦将受其波及。”

很好,老娘要的就是这句话。

当然,下面还是有不服气的:“西域那地,千里旷野,春风不度,雨露不沾,怎么可能种植稻桑?你别想骗太后!”

程敏政反驳:“你有没去过,凭什么说我骗人?西域虽然没有降雨,但是那里有积雪融化的河流,否则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王国存在?”

他还说起西域尤其吐鲁番存在的一种坎儿井:“在《史记》和《汉书》都有存在,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那里的地形很特别,四面环山,中间最低,宛如盆底。其中北部和西部高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地下。当地人利用山的坡度,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所以才能养活这么些人。”

好了,知道你没说谎。

丘浚支持了收复西域的提议,能不能种地先不说,关键这里是通往西方的要道——都知道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两条:一是陆上,一是海上——当然现在没有这个说法,但是历史书在那里摆着,对外贸易的路径大家还是知道的。以前闭关锁国,直到十四年前汪太后公然违背祖制开放海禁,终于打开了海上通道,带来了滚滚财源。如今每年光是关税就四五百万两,此外还有数量相当的国企红利,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更别说多少中央和地方的工厂、以及私人作坊,都是靠着外贸过日子——明朝出口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商品不仅风靡日本、琉球等国,在南方各国乃至更遥远的地方同样深受欢迎;此外,进口的大量粮食——甭管是不是南洋生产的,总归运到北京了,也缓解了北方缺粮的问题。现在要说禁海,民间怎么样不好说,朝廷官员是绝对不肯的,尤其东南沿海各地——体制内的工资和福利还指望这一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