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34)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她把书交给程敏政:“不用删减,就用原文,贬低和无视对手,并不能烘托自己的伟大和高明;承认对手的出色,也是自己的尊重。”

她看了一眼群臣:“不仅是这些教材不用删减,以后编纂《四库全书》,同样一字不易,一字不删。太宗皇帝编书的原则,也是今后编书的准则。我大明有这样的勇气和胸怀,能够肯定和汲取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

群臣被震慑住了,万没想到汪太后竟有这样的胸怀和气魄,伏地齐呼太后英明。

——汪舜华不知道,《谕中原檄》正是在程敏政编撰的《皇明文衡》中第一次登上各种文选,其中甚至收录了当时还没有平反的方孝孺的文章,被清朝四库馆臣称颂:“稽明初之文者,固当以是编为正轨矣。”

《古文观止》在建极八年冬经过复审三审无误,由经厂刻印,一年后,唐诗宋词元曲也相继杀青付梓。——《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曲》现在还没有开始编,但是哪些诗词有名大抵还是很清楚的,难度不会太大。

不久,两朝实录杀青,四个小伙子在建极十一年春集体升职。

随后完成的是《文学史》,这是由刘定之主持编纂的。难度比文选高得多,毕竟各个朝代盛行的文章样式、著名的作家和作品也就那些;只要阐述好各前后相承相传就行,至于沿革嬗变的规律,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的关系等等还是留待后人评述吧。毕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能指望一步到位。

刘定之是当世最负盛名的才子,汪舜华很担心他和以前一样目空一切,特意跟他交代了要中正客观。

刘定之倒是听了她的建议,论述评价虽然也有感情色彩,但还算客观,没有轻薄古人;尤其文辞华美,汪舜华相当满意。

只是礼部的事情本来就忙,刘定之又为此劳神苦思,殚精竭虑,一度很吃不消。建极十一年春全书修成,加太子少傅。

《通史》的作者柯潜本来身体就不好,为了这书呕心沥血的,更加羸弱不堪;尤其建极十一年其父亡故,他回乡奔丧,不想还未出孝,其母竟又去世,他哀毁过礼,竟于今年春英年早逝,享年四十七岁。

摸着柯潜咳血修完的史书,汪舜华感叹万千,她突然想到当年景帝临终念念不忘《文华大训》的场景。尤其这部书虽然和后世的历史书有所不同,但大致的脉络是很清晰的,平妥整洁、峻整有法。

柯潜被追授礼部尚书,追谥文康。

数学书交给吴敬,在建极十年修成后,汪舜华看了,不算满意,毕竟比起她曾经学过的,还不够系统科学,而且很多题目都有更简单的解法;此外另外就是真正能为难人的代数和立体几何基本上没有。——只是除了学校这么多年,除了最基本的,她真的都忘得差不多了!

一口气吃不成一个大胖子,于是退而求其次,和吴敬认真探讨了一下数学的编撰规律——初高中的数学暂时不管,汪舜华自己也忘得差不多;但小学数学应该没什么问题,加法口诀、乘法口诀春秋战国就有,只是一般算术书都偏重应用题之类的,对这种基础性的反而不怎么重视。那么现在就从基础做起,阿拉伯数字已经传进来了,确实很方便,那就用——汪舜华本来以为又要抢发明权了,一问,国初就传进来了,当时是西域天文学家吴谅被宋国公冯胜推荐给朝廷,在皇家天文台中开始使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符号还没有产生,那就创造;计量单位的换算,比和比例,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要能算,另外统计的基本知识要知道等等。

吴敬一下子傻眼了:“这是要我先学吗?”

确实难度太大,基本上都是原创的。汪舜华也觉得自己有点心急了,那没关系,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可以先用着,此前编《古文观止》的时候,她就吩咐采用这种方式,毕竟习惯了,而且这样刊刻的时候更方便。

吴敬最初觉得脑子发懵,但是认清了马上就运用自如了——高位运行,一长串的汉字简直想让人撞墙;其他的慢慢再说。只是周长、面积的基本公式和定理要弄清楚,方程要会解。

吴敬赶紧点头:“太后真的是行家。方程其实古代就有,出自《九章算术》,里面还出现过三元一次方程,只是确实不如太后手里解的这样方便。”

——汪舜华不敢用那些希腊字母,用甲乙丙代替,都是最简单的方程,再往上就真没办法了。

吴敬在三年后呈上了修订本,汪舜华相当满意,提拔为正五品户部郎中。

教材终于全部修成,连夜赶印,终于在腊八当天赏赐宗室群臣。只是拿到教材的宗室们脸真的笑不出来——好多要从头学起,这难度,真的很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