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29)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这话一出,大家都不吭声了。

虽然没有点名,但大家都知道,那位不会写律诗的不是一般的举子,是位传胪!就在去年,直接说就是去年二甲第一的罗璟。在西苑赏花赋诗时,他连格式都不知道,还是临时请教旁人才完工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尴尬。

罗璟摸摸鼻子,有点不好意思。可是当时确实没学过,就是专注作八股文的,没想到太后还记得——他不知道历史上更尴尬。他是天顺八年的探花,英宗在当年正月去世,所以是宪宗亲自主持;结果命题赋诗,这位仁兄一筹莫展,竟不知如何做答,于是遍问同考之人,这才写了一首律诗。

太后也有小黑本。

不过这也不要紧,反正大家都上岸了,只是折腾后面的;以后县试、乡试、会试都要增加一科基本常识考察,教材没有出来之前,参见翰林院给宗室的大纲,一样60分及格。

二是科目要增加。朝廷不仅需要综合管理岗位的人才,还需要专门的技能型人才,诸如天文、地理、数学、水利、农业、军事、礼仪等等。当然,进士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他的官员也需要有专业水平。

——这个是吏部左侍郎李秉提的,他是真觉得人才不够用。

好在,有先例。

明朝只设进士科,但以前并不是如此。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等五十多种。

现在增设明法、明算、明史、明道、物理、明农、明礼、明医等科目,选拔熟稔法律、算学、史学、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业水利、礼仪和医学的人才。

不出意外的遭来一片反对,但是汪舜华很是支持:“让专业的人去办专业的事,不能外行领导内行。”

汪舜华坚持,她身后也有人帮腔,除了宗室,还有刚刚回朝的张懋、沐琮以及常宁等勋贵;朝臣一时有点懵。

其实宗室勋贵这样表态,除了战队,未尝没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意思——要考试才能袭爵,咱们也认了;但是你们也太刁钻了吧?怎么看着我们好欺负就可劲儿欺负?那好,你们也去试试那题目!

当然,这些科目与进士科不同,是专业资格考试,也就是什么人都可以报,分合格,过关了就有到相关部门任职的资格;否则,即便考中进士,也不能前去相关的部门。——这是汪舜华提的。

普通人,即便考不起进士,考过了某一科,就可以到有需要的衙门、国企、学校任职,一次通过,全国通行,当然这部分就不免田赋了。——这是李秉和马昂的意见。

没有通过考封的宗室勋贵,一旦通过了,也可以袭爵。——这是襄王提的,汪舜华表示同意,还是要给人希望的,当然就不绍封了。

考虑到现在专业人才太少,考试由中央统一组织,以后地方有实力了,再举行分级考试。

报考科目没有数量限制,你要有本事,把这些全部考过,算你行。

考试每年四月初一日举行,每科半天,这时候殿试也好、考封也罢,都已经结束,大家心态都放平了;会试落榜的也准备的差不多了;此外,京察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各级地方官进京述职的时候,正好把资格证拿了——正在其位的暂时不动,但是以后不管是初任,还是调任,或者升职,就必须有相应的资格了,所以估计前几科报考的人员会不少。

这些科目基本上采用笔试的方式,包括选择、填空、问答、论述等各种题型,不过有一科还加入面试:明礼科,也就是给礼部选的外交人才,要求口才好,最好长相不要太丑,毕竟是门面。

其中明道科在一片反对声中被搁置——废话,好不容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凭什么又要给诸子百家一条路?何况“道”这个字,可不是随便什么学派都能用的。

汪舜华有点窘,只得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百家各有所长,如今取长补短,可以补朝廷阙失。”

还是不同意,章纶等尤其语气激烈,认为这是对孔孟之学的极大挑衅。

汪舜华只得暂时作罢。

还没有实力与整个国家机器为敌。好在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国家图书馆可以找到,将来也会出现在各级图书馆中。

只有等各家学派都有了传人,而且在各个方面发挥了作用,才能真正复兴,否则,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另外一个消息很值得振奋——高压锅做出来了。

虽然常加班吃食堂吃外卖,但居家过日子,下厨房也不少;高压锅这种常见的锅具当然不陌生。装完房子买家具家电的时候还要做功课,万一质量问题来个爆炸就不好了。橡胶高压锅垫圈肯定做不出来,实在不行用丝绸或者皮革替代一下;那个会转的排气阀也只有用木质的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