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44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然而,这样本来应该是神圣的殿堂,却十分简陋,就是一些木板和芦席搭建的棚子,里面摆上最普通的桌椅。这也不算什么,关键是考生居住的号房,每间大约一平米,前面无门,左右墙壁上有插板两块,叫号板,白天用来当桌椅,夜晚并拢充床铺。乡试在农历八月,会试在次年二月,考期都是九天。期间考生就要在这局促狭小、阴暗潮湿的号房里度过,其情形是后代的考生们所无法想象的。

在当时考生眼中,号房可分为四类:老号、底号、小号和席号。老号是最初修建的号舍,相对宽敞一些,手脚和头颈还能伸展得开,但其他三号可就倒霉了。底号是每排最后一间,紧挨溷厕,臭气刺鼻。小号是后来扩建的,偷工减料,局促逼仄,侏儒身材才能容身;至于席号,则是因考生增加而临时搭建的芦席棚子,难避风雨,且极易引发火灾。

会试是在农历二月举行,这时天气依然寒冷。贡院里为了取暖,每间考棚里都要设置火盆;整个会考期间,考生都要住在考棚里吃喝拉撒,所以在考棚周围设置有烹茶热饭的炉灶,还有招募来的服务生,称作号君,负责为考生烹茶热饭;晚上写卷子还必然会用到蜡烛,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火种;兼之京城的农历二月依然是大风肆虐的时节,一旦起火就是火烧连棚。因此尽管贡院内也备有饮水兼灭火的水缸,但火势迅猛时仍然无济于事。

有明一代,贡院火灾频发,而其中最能得火神青睐的,就是明英宗。历史上,他两次在位,都发生了贡院火灾,又以后一次最为惨烈。有九十余名举子遇难。

能让国家的精英一次折损近百人的,居然发生在贡院,实在令人瞠目。要知道,让明朝伤筋动骨的土木之变,官方盖章的重臣,也就五十多人。

此外,大风、大雨、大雪、沙尘暴都可能影响考子。偏偏这些在北京经常遇到。所以要想当上明朝的进士,不仅需要好的文采,还要有好的身体。

已经发生过火灾,自然会有人关注到这个问题。事实上,提出重修贡院的就是一位当事人,不过他的身份很特殊,是一位武进士,叫陈文伟。

陈文伟在历史上籍籍无名,但他干过一件了不起的事。他是武昌人,力大无穷,臂力惊人,曾赤手空拳打死过猛虎。正统十二年,他参加了当年的武举,不料考场起火,他用右手撑着墙头,左手托扶同场的考生,踩着他的肩头逃出考场的有近千人。最后火势逼迫,臂力耗尽,只得向后来者作揖道:“吾力只此矣。”当时这件事天下传颂,汪舜华身为郕王妃,自然也听说了;只是陈文伟没有贵人赏识,只担任了山东安丘的县令。后来因事被罢官。

景泰年间,汪舜华除了一些原则性的事,对于外朝并没怎么指手画脚;但是她执政之后,很快召见了陈文伟,授锦衣卫千户,随侍皇帝;后来他的妻子亡故,还把身边的大宫女许给他。

陈文伟很是感激,尽心尽力的保护皇帝;有次就跟汪舜华提到了贡院的事,汪舜华记在了心里,只是先有“三年不改制”的规矩,后来忙着改革,没有顾上。

这次她亲自到贡院走了一遭,确实问题太大。她是经历过各种考试的,这样一人一个小号棚,出现火灾不好逃生不说,土地使用率不高、浪费面积太大而且容易导致作弊!因为你不可能一人身边配一个考官。还不如像后代一样,修得宽敞明亮一点,几十个人在大的考场考试,多几个考官们来回巡视;考完以后一起到食堂吃饭,回宿舍睡觉——当然这时候就是通铺了,统一用火,免得出现意外;另外老规矩,进贡院之前就要搜身,不许带进去片纸,甚至文房四宝都不用准备,朝廷友情提供,免得有些人在食盒、砚台乃至笔筒等一切可以想到的地方夹带。考生轻松,朝廷也省心。

因此,送走了宗室,提到了宗学建设,汪舜华也就提出了这件事,当然招到了不小的反对,但是赞成的声音很多——毕竟大家都是从贡院里走出来的,儿子子孙很多也要从贡院里走出来,万一辛辛苦苦几十年,却因为火灾没了,简直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况且真要说规格,奉天殿的考试才是真正的规格高。

于是蒯祥又开始设计了,其实和宗学就差不多了;而且因为只有考期只有几天,所以连绿化也省了,主要是为避免火灾,不过还是在墙边种了很多荆棘——为了防止考场内外的串联作弊,贡院的外面建有两道高墙。两墙之间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环绕贡院的通道。围墙的四角又建有四座两丈多高的岗楼,围墙的外面也留有一圈空地,严禁百姓靠近和搭建,墙边还种了荆棘,这就是贡院被称作“棘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