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387)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二是征收耗羡银。

此前在顺天府的土地清理中发现一个问题。朝廷改革税赋征收方式,只以金银铜和五谷布帛作为征收对象,农民还好,一般上缴的都是实物;商户一般都上缴银子,毕竟携带方便。但是这些一般都是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会有一定的折耗。因此地方征银的时候,会多征收一部分火耗。但这部分加征的火耗大于实际火耗,因此商户往往不愿意使用银子上缴,或者勾结官员少报火耗。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对于户部来说,最实在的粮除了粮食,就是银子,毕竟黄金太少,铜不值钱,眼看大笔银子散落民间,户部很着急,刚查完盐回京的丘浚听说这事,也觉得不是办法。

经过调研,丘浚发现,地方官在征收银子时,征收的火耗,每两达一钱,甚至二三钱;偏僻的州县赋税少,火耗甚至达到四五钱,而且这些官员很刁钻,不许百姓用其他的东西交税,理由是你的粮食品质太差,朝廷不要;或者大斗进、小斗出,逼着农民交银子。

此前重臣们到各府县去坐镇,都发现了这个问题。章纶就提出:“要规范银两的征收。建议上缴国库的税银银锭、碎银皆可,缴交碎银者的火耗之损由官方统筹公币埋单,无需百姓加缴碎银来弥补。”

但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收上来的银子品质无法保证,容易滋生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

章纶进一步提出让官员对火耗之损进行三员督查,即碎银重铸银锭必须三名以上官员全程督查,并署名担责;同时,要求火耗之损据实上报,如实登记上报碎银重铸银锭的确切时间、地点、人员、数额变化等,不得虚报瞒报,有违者,轻则处以虚报数额的五至十倍罚款,重则丢掉乌纱甚至革职查办。

当时朝廷的事情实在太多,根本没有精力顾及这些,于是只能丢开了。

番外:地府茶话会

(二)朱家那些事

景帝很快见到了懿文太子朱标。果然是和太祖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是明显少了戾气和霸气,温润敦厚一些。

懿文太子看向景帝的眼神中带着浅浅的笑意:“这是祁钰?很好,免了我朝五世而斩的命运,是我们朱家的功臣。”

景帝连忙磕头,虽然对方只是太子,但也是曾祖父辈的人了,连太宗都要弓着身子叫大哥;何况朱标在太祖皇帝心中的地位,谁都知道。

懿文太子没有扶他,只是虚挥了下手,看了他一眼,就转过身和太祖说话去了。原来这些日子在赢家和扶苏公子下棋,一时忘了回家的时辰,很不应该。

太祖叹了口气,没再说别的。

景帝是聪明人,瞧出来了,懿文太子是仁厚君子,但几个儿子被太宗差不多赶尽杀绝,要说心里头没有一点刺是不可能的;但偏偏这事是自家不争气的蠢儿子惹出来的,实在不能全怪弟弟;只能自叹福薄命短,辜负了父亲的深情厚爱。

和他预想的大致差不多。懿文太子生前性格仁厚,自然没什么烂账,本来早就该归位太微垣。哪曾想还没有启程,居然见到了一干故旧齐齐来了地府,这才知道庶子允文被立为太孙,这些人是被父亲当成棘杖上的刺,拔除了。

懿文太子自是百感交集。他是天潢贵胄,但也是跟随太祖枪林弹雨打下了天下,知道人情险恶;又饱读诗书,熟谙历朝典故。古往今来太子是最难做的,越是雄主的太子就越难做,秦皇汉武唐宗的儿子都是尴尬落幕,即便萧统那样的天人归心的,还不是人走茶凉。可是自己走了,父亲却越过20多个儿子,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何况人间父子情。

但父亲毕竟是皇帝,要为朱家天下着想。他越过了嫡子允熥,选择了庶子允炆,无非是忌惮允熥之后的常家以及整个勋贵集团;而后勋贵遭遇了空前的劫难,几乎半个朝堂为自己殉葬。

父亲也老了。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懿文太子不敢怪罪父亲,但也不忍心看亲朋故交在地府里受苦,于是没有赴任,而是留在了这里,准备送走他们再启程。

哪知道故旧还没全送走,又迎来了父亲。父子俩百感交集,抱头痛哭了一场。懿文太子感念父恩,自然是父亲去处定了,自己才好上路。

不过老朱是开国皇帝,庙里香火旺,功劳大,拉的仇恨也多。别说这账一时半会儿算不完,就算算完了,只要庙还是朱家的,他就舍不得走,想看看后代把江山搞成什么样子。

这时候允文登基,尊他为兴宗,父子俩的用度自然是不愁的。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太祖和旧臣关系尴尬,甚至和秦王晋王关系也说不上好,还要靠懿文太子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