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353)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汪舜华这回是真的怒了,她知道伊王混账,没想到人能混账到这个地步:“玛德要是别的宗室都这样,大明还能坚持几年?”

于是把内阁大臣叫进来,痛骂了小半个时辰,大臣们更是愤懑不平:“太混帐了,简直不像人能干出的事!”

伊王府的下场不用说,清洗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尘埃。

押解伊王一家去凤阳的那天,洛阳百姓奔走相告,鼓乐声、鞭炮声,加上鸡蛋石头菜叶,还有人当场痛哭,给死去的家人烧纸,所有后世电视电影能够想到的场景,全齐了。杨信把场景汇报给汪太后,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在替天行道,甚至包括不赞成削藩的薛瑄也是心有余戚。

第158章 鸡飞狗跳藩王府(二)

不老实的还有肃王。

如今的肃王赡焰是太祖的孙子,历史上被称为康王。其父庄王朱楧,是太祖庶十四子。

看看康王这辈分,正儿八经的皇帝的曾祖父辈!

但辈分高也不管事,现在只认嫡庶,不管辈分。肃王早在永乐二十二年袭爵,如今年近六十,膝下只有洵阳王禄埤一个儿子,还是庶出,独孙贡錝同样也是庶出;再往上,肃王本身就是先王庶长子,还是独子,所以他死了,除国没有疑问。

实在是岂有此理!

我们父子两代人辛辛苦苦为朝廷戍边,结果没有任何罪过,就要被朝廷除国,如果是皇帝的旨意,倒也罢了,偏偏是汪太后的旨意。

汪太后是什么人?一个女人!她这样欺凌宗室,想学武则天吗?

肃王的脑袋马上就炸了。

废话,他脑袋不炸,儿子洵阳王也会逼着他炸——熬了这么些年,眼看着父亲老了,自己可以上位了,朝廷居然来了这么一出,是可忍孰不可忍?

看着儿子咬牙切齿,又看着刚学会走路的孙子,肃王咬咬牙,同意了,马上发勤王诏书,号召天下藩王一起起兵,铲除汪太后这个妖孽,扶持王室——他还煞有其事的说孙太后、隐皇帝、钱皇后乃至世宗皇帝的死,都是汪太后干的。

平定肃王叛乱,只用了不到一天。

原因很简单——侍卫不干,而且他遇上了一个神对手。

废话,朝廷有旨,侍卫自然要堵着肃王府,要求兑现,而且王府里一大堆如花似玉的小姑娘,大家早就眼馋了,就等着买房置地娶媳妇。

造反?人家傻吗?

因为肃王府临近边关,民风彪悍,因此汪舜华把成国公朱仪派来削藩,还带来了都指挥佥事赵辅。

现在还不名一文的赵辅是明朝中叶著名的将领。他字良佐,凤阳人,袭世职济宁卫为指挥使。历史上以征讨大藤峡瑶民起义功封武靖伯;后拜总兵官征辽东,连战有功,进封侯爵,去世后追赠容国公,谥号恭肃。

这回因为北方没有大的战事,未能脱颖而出前往广西征讨,但是到军校学习,得到了王骥和陈懋的赏识,又向于谦上书言军事,得到于谦的赞赏,考虑到他的堂兄复封广德侯,于是把他派来了。

和宁王一样,肃王也打算先干掉两个钦差,然后造反;只是他没有打算在酒宴上摔杯为号——他很清楚,现在侍卫的人心已经散了,要想招呼大家造反,空口白牙干吆喝没有用,肃王府的家财掏空了也不行——还要准备军饷呢,怎么办?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趁夜脍了钦差,然后逼侍卫跟着自己干,再正式发檄文。

千算万算,忘了钦差也是会算的。

朱仪和赵辅出京前得了于谦的提点,又了解过肃王府的情况,因此加强了防备。等到肃王府的侍卫悄悄来禀告消息,两人商定,索性将计就计,预先把所有人马调出来埋伏着,等到王府的人放起火,肃王和浔阳王打着救火的旗号前来喊打喊杀,却不见有人逃出来,转过身一看,朱仪和赵辅分两路杀出来——王府的侍卫一看,一哄而散,朱仪不费吹灰之力,生擒了肃王父子。

其实肃王系在历史上是很平庸的一支,没什么优秀人才,但也没什么奇葩,属于小透明;但狗急跳墙,鱼急撞网,就这么晚节不保。

同样不甘心被削的还有封地在附近固原镇的庆王,也面临和肃王一样的问题:无嫡。

庆王是太祖皇帝第十六子庆王朱栴的后代,被封在甘肃省宁夏卫。朱栴在历史上以才学著称,正史盖章:“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书法也是名闻遐迩,“海内传重,视为珙壁。”

太宗靖难成功后,加大对宗室的限制力度,庆王晚年过得很不如意;现在的庆王朱秩煃,是朱栴的四子,正统四年袭封,是皇帝的曾祖父辈,寻常人镇不住;加上宁夏靠近边关,民风彪悍,汪舜华很担心庆王出点幺蛾子,搞些内外勾结,或者竖旗造反一类的,于是就把抚宁伯朱永派来,还准他便宜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