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319)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张鹏字腾霄,涞水人。授御史。他是传统的儒生,很不能理解汪舜华为什么如此重视科学,因此一力抨击。

话很不动听,但这代表了当下主流的民意。汪舜华并没有恼怒,只是让人把他带到校场。让他骑马射箭,拿着一石的重弓实在太为难人,好在马上就有人教他火器,这回就容易多了。

张鹏似有所悟。

会展中心下是宽阔的砖石大道,左右两边陈列着历代重要的发明,有很多只有名字,没有实物——比如丁缓的七轮扇、张衡的地动仪、苏颂的水运仪象台,还有记里程车,都已经失传了。

汪舜华看着,很不是滋味。

往南走五十米,就是半径十米、高三层的问道论坛,以后天下名流可以约定时间,就各方面的话题进行公开探讨辩论。

汪舜华很想弄个喷泉,但是现在基本都是对天然水的利用,很少人工造成动态水。担心被骂劳民伤财,放弃了。

再往南,直到论道广场。

入口处本是开放式广场,做成了牌坊,上面悬着匾额,是从先帝的御笔里扒出来的,照例无论贵贱,到此都要下马;开门是一块影壁,上面是汪舜华的题词:实事求是、开拓进取。

汪舜华叹了口气,科学院的场馆建起来容易,但是兴起来太难。

第143章 京营

随后,汪舜华走进了京营。

执政两年,汪舜华第一次走进真正明朝的军营。其实她此前就想来,但是当时还身带重孝,不想落人话柄,更不想让群臣再受惊;因此只是招京营的将领入宫,善言抚慰。

暴风雨即将到来,必须要抓牢枪杆子。

京营是全国的精锐,又兼于谦等人治军严谨,汪舜华看着军容整肃,还是很满意的。

她仔细查看了军队的营房,走进了厨房,自然不那么满意了——确实和理想中的有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然而,一切只能一步一步来。

看着汪舜华亲手将被子折成了豆腐块,下面的将士文武官员都觉得脑袋冒汗。随行的有言官,马上就提出了抗议,这并不是太后该做的。

汪舜华看了一眼他,没有责怪,只是问:“将士出征的时候,会不会自己背着被褥?”

众人实在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这样问,于谦回答:“不会。因为现在的军人基本都是军户,平时都住在家里,轮到值守或者出征才住在军营;虽然会自己叠被子,但都很马虎;而且有专门运送辎重的人员和车辆,让他们轻装上阵,不会让他们自己背着被褥。”

汪舜华看着将士单薄的甲胄摇头:“这不行。”

她看着于谦:“禁军也好,各地都司也罢,全军上下必须围绕一个目标,就是打胜仗,而且要尽可能减少我军伤亡。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操练,或者武器配备,都要围绕这个目标。一支军队要想打胜仗,就是要有铁的纪律,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但是这和叠被子背被子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太平时期在军营里看军队的作风,无非是两样:进门看内务,出门看队列。否则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将士学会叠被子,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标准意识和服从意识,形成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作风。”

听上去像那么回事,但为什么要背被子?——背着沉重的东西,士兵还能冲锋陷阵吗?

汪舜华摆手:“你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让将士背负被褥,一来可以缩减军队用于整理行囊和安营扎寨的时间,二来将士在行进过程中,必须时刻准备迎接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敌人,就算和大部队失散,背上有行囊,也可以多坚持一会儿;甚至在作战过程中,背着包袱,如果遇到敌人从后面放冷箭,还可以保全性命。”

这话似乎很有道理,群臣相互看了一眼。

不会随身背着被褥,自然其他的生活用品自然也用不上,汪舜华就交代:“以后要尝试着让战士背上自己的生活用品,拿着武器装备上阵。”

她掰着手指头:“被子要有,还要有鞋子、雨具、水壶、挎包,最好有应急的药丸。”

下面真的觉得太后想得太多——怎么可能!

汪舜华看出来了,她也知道自己说的有点多,但是这是先烈用鲜血总结出来的经验,自然有用。

她招来一个少年宦官,要来一根长的绳子,用细包带在外面横竖交替缠绕成三横两竖的形状,绳头打结系紧;再把粗被包带的两头分别从捆好的被子的上下两边折起的缝中穿过,形成U型,让小太监把胳膊伸进去跨在肩膀上;然后另一边的两个背包带头,分别从胳膊的上下穿出,在胸前打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