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1034)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结果老农告诉他,多个人不过是多副碗筷的事,让大的带小的,也不费力;但是儿子少了,日子才不好过。他家原本也还算富裕,父亲还是个秀才,可惜死得早,只有他一个儿子,族人欺负他的母亲不能主事,下面的佃户也欺负他们孤儿寡母,侵占田界,拖欠田租,他娘想不过,病死了,为了治病,免不得又要卖地,就这样家道彻底中落。村里谁儿子多,谁喘气就痛快,谁说话就硬气。就算那几亩地养不活人口,好歹卖为奴婢,或者去给人帮佣,总还有口饭吃。”

“皇帝回来跟我说,从前不明白为什么要发展工商业,为什么要开放海禁,那天听了老头的话,算是明白了。”

“这老汉的问题其实也是朝廷面临的问题。疆域这么大,北方要防守,南方要改土归流,都需要人口,否则即便打了几场胜仗,甚至冠了个宣政省、承政省的名分,也不过自欺欺人,甚至有可能强支弱干,中心空虚,再次酿成五胡乱华的悲剧。”

“可是有人口又怎么样?田地就这么点产出,我们拿什么来养活这么多人口?好,就算南方可以调粮,就算可以引进大量高产的作物,又能怎样?土地就那么多,那些无地的人怎么办?总得给他们一碗饭吃、一条出路吧?总得给他们找点事吧?否则无事生非,流民啸聚,朝廷派兵征讨,然后粮饷不够,加派赋税——多少王朝就是这样没了?”

“我说他说得对,就这一点,再多八百万银子,也值了。盐商那几千万银子,早晚是留给他的,他不去做,我也会提醒他,不过是让他直观见识了什么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罢了;修缮水利,工部尚书会跟他提;反腐肃贪、平反昭雪,百姓喜闻乐见,那也不过是刑部督察院的事,冠个名目罢了;徽州府的士绅多年互相呼应,抗拒朝廷,瓜田案不过是个引子,除非他那里不死人,否则朝廷早晚能抓住时机。这些都不过锦上添花,无关紧要;只这一样,事关国家根本、国家前途,如果不想明白,朝廷二十年之功,就有可能毁于一旦。”

“太祖,您当年开创了洪武盛世,给与了儿孙优厚的待遇,可也就是在您执政期间,不过二十年,便大幅削减宗室待遇,其中亲王由年俸五万降至一万,当时国库收入多少、支出又是多少?宗室人数、官员人数比今天如何?便是军队,您当年可以号称不用朝廷一粒米,养活二百万军队;但是今天,朝廷只军士粮饷,每年不会少于四百万,还有武器配备等诸多用项,哪个不是钱?对,人口是越来越多,但是朝廷能收税的土地却越来越少。朝廷花了三年时间重新清理土地,结果比起洪武年间只多了10万,其中军屯少了三成!什么原因?这些土地不是被赏赐了,就是被藏匿了,甚至被侵吞了。我不能冒着哗变甚至政变的危险,把这些蛀虫全部揪出来!这种情况下,您还要我们固守着当年的制度,只靠着田赋过日子,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是不是太天真了?”

太祖发怒,还想说话,到底忍住了。

汪舜华看向太宗:“太宗当永乐盛世,照说是朝廷最好过的,可就是永乐年间,朝廷发给官员的俸禄都需要用胡椒、苏木乃至大明宝钞来替代,那么几十年后的子孙又该怎么过日子?朝臣和宗室可以糊弄,难道国防水利赈济这些也可以糊弄?”

“我当然可以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就老实在深宫里养老,死后还能得个‘女中尧舜’的评价,不好吗?为什么宁可和祖宗家法为敌,和全天下为敌?还不就是为了子孙能过上好日子?”

道理被这么多年来的名臣们一次次讲过,大家多少能够明白汪舜华的意思;只是太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如今人走到眼前,看着汪舜华果决的样子,听着她的改革思路和规划,到底闭上了眼睛:“你确定,照这条路走下去,我大明就能千秋万代?”

“哪有什么千秋万代的王朝?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只盼置之死地而后生罢了——至于早死晚死,谁能知道?”

“你?!——岂有此理!”

“德音!”

“尽人事,听天命吧;您管不了子孙的事,我也管不了身后的事。”

时辰不早了,汪舜华动身。

临走前,太祖问了句:“到底是谁灭亡了大明,处置了没有?”

汪舜华道:“外患已除,内忧嘛……懿文太子说得对,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朝廷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真正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自然天下太平无事;否则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自然是盗贼蜂起,天下不安。杀了一个,还有另一个,哪里能够杀得禁绝?——就算是外患,那也是割了一茬又起一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