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钢铁大亨/官场之风流人生(758)

“你知不知道郑选峰跟何军曾经是徐城电专的同事?”宋鸿军问道。

沈淮点点头,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在“政商”之外,还注重“政学”结合:一方面有大量的学者从政,一方面有一些学者以国策顾问的身份参与社会经济等改革方案及政策的制定,影响力比寻常人想象的要深。

郑选峰是戴成国的秘书,这次将出任淮能集团党组副书记、淮能煤业党组书记、总经理,将一举成为小姑宋文慧之外,淮能的第二号人物。他与贺相怀的侄女婿等人,将成为淮能制约小姑的关键人物——当然,沈淮知道他们想做的及要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何军要比郑选峰年长七八岁,两人曾在徐城电力专科学校同事多年,关系相当不错,何军也算是宋系在学界的旁系力量。

当初沈淮回国后,宋文慧主要就是托何军的关系,才把“他”安顿在省经济学院,之后“他”诸多胡作非为,也都是何军替他擦屁股;何军对他也算是有多年的照顾之情。

何军跟郑选峰,跟郑选峰背后的戴成国自然关系要更密切一些。

沈淮今天上午虽然是指着谢成江的鼻子骂得酣畅淋漓,实际也是把坐在车里没有露脸的何军得罪了干净。

从理智上来,沈淮没有必要去得罪何军,人家好歹也照顾了“他”两三年,只是今天上午的情况太特殊,他当时完全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需要转移情绪的对象,现在说什么都迟了。

情况冷静下来思考,何军从徐城电力专科学校调任省经济学院之后,研究方向主要是能源经济学领域。郑选峰到徐城之前,沈淮相信他是有可能托请何军为淮能进军淮西煤炭资源开发造势,甚至也有可能推动淮能集团跟省经济学院、徐城电专等高校搞产学联合,以巩固他在淮能的地位。

谢成江今天陪着何军到淮大做讲座,显然也只能是何军给淮大的教师学生做能源经济学方面的讲座。谢成江这时候就掺和进来,看来郑选峰、叶宜梧等人并没有说到淮能集团会先老实上一段时间。

沈淮跟郑选峰接触不多,但郑选峰三十六岁能从电力部下属的徐城电力研究院给戴成国选上去当秘书,这次给二伯他们委以重任进淮能集团当二把手,除了郑选峰对徐城地方较为熟悉外,能力也应该得到他二伯及戴成国等人认可的。

沈淮也无暇去管这些,该留给小姑头疼的,他操心也没有用,倒是跟秦大伟、杨林等人,更加详细的介绍了鸿基投资、众信投资以及东华地方三大国资投融平台跟梅钢、新浦钢厂、新浦港以及淮能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不要说杨林了,秦大伟之前与沈淮在党校同班进修三个月,期间也去过东华,与周知白、王卫成等人也有接触,但说到真正隐藏在水面之下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了解得还真不多。

沈淮不主动说,秦大伟又能从哪里知道沈淮以及眼前的宋鸿军与宋系的关系?又怎么可能知道宋系内部如此纠缠诡异的割裂关系?

当然了,秦大伟也知道,沈淮一旦主动将这些藏于水下的种种秘辛说给他听,就是期待他们在党校同学的关系上更进一层;而不介意杨林也在场,自然也是期待杨林能进梅钢。

第六百三十一章 新的课题

下午接下来的话题就直接转到新浦炼化项目上去。

新浦开发投资集团可以负责项目建设用地的供给,众信、鸿基能投入六个亿的项目启动资金,关键还要有人。

这里的“人”,不是说杨林个人专业能力多强就可以的。杨林个人能力再强,也没有办法替代团队去建设、运作整个项目。

沈淮除了要考察杨林的专业能力、发展视野外,还要考察杨林有没有能力从炼化行业圈子里挖掘足够多的专业人员,组建一支在水准线以上且有凝聚力的团队。

团队不够专业,或者团队成员专业水准足够,但由于领导人的领导组织能力欠缺,导致整个团队人心涣散,都将给项目的建设跟运营带来致命的打击。

沈淮对杨林的印象不错,秦大伟也是可靠的引荐人,但他也不可能第一天接触就给杨林足够的信任,还需要有一个相对长时间考察及磨合的过程。

就整个项目的前期展开,沈淮也有他的计划,他跟杨林说道:“就新浦炼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即使霞浦县那边不出面,也可以以鸿基的名义,跟淮大化工系联合搞个为期三个月的研究课题。”

“怎么推鸿基头上来了?”宋鸿军坐在一旁疑惑地问道,“不是我不想接手,我对这个一窍不通,没办法接手。”

“你那边出课题经费就好了。”沈淮说道,“时间很紧,程序要简化,以鸿基的名义跟淮大搞联合课题最迅速,谈妥了明天就可以签约,直接开始运作课题。孙亚琳飞回巴黎了,不然就以众信的名义来。新浦那边出面的话,就算是我能特事特办,所有字都由我来签,整个程序走下来,也要一个星期。宋彤不是跟周知白粘乎得很吗?这个课题你让宋彤当协调人,她也要学着干些事情了。”

听沈淮这么说,宋鸿军便没有疑问了:“那行,我直接把宋彤拉过来交给你,经费暂时从鸿基转也好,只要不把我绑在徐城负责这事就成。”

沈淮决心要在新浦建大炼化,现在由鸿基、众信抑或新浦开发集团牵头,都无关紧要,关键看哪边能抽出人手来。

沈淮又跟杨林说道:“淮大化工系那边,我们会要求你作为牵头人之一参与课题研究。除了课题经费外,我们还会给所有直接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每月不低于三千元的工作补贴;鸿基以及霞浦县驻徐办,会全力配合你们的研究工作,保证整个课题能在三个月内做得足够深入。关键还是课题经费,你觉得大概需要多少。”

“这个要我说?”杨林有些不解地问道。

每年院系虽然都有国家固定拔给研究课题,但由于财政科研经费很紧张,争得部门又多,你这边是博导,他那边是院士,论资排辈下来大家都均沾一些,也就只能维持实验室的基本运转。

这些国家拔给课题经费,即使有多余,照政策也不能私占或私分;只能用于实验室设备添置或补贴其他课题经费的不足。

而跟地方企业联合搞的课题研究,课题在完成既定的研究目标,多余经费无需归还企业,就成为课题组的盈余。对多余课题经费的分配,除了一部分上缴实验室及学校外,淮大方面对参与课题研究人员也有相应的奖励政策。

故而杨林在学校里,除了每个月两百多点的博士生固定补助之外,其他收入来源主要就是课题奖励。

只是当前国内产学联合还没有形成规模,淮大作为国内一流的名校,跟企业联合、经费相对宽裕的研究课题还是不多。杨林所在的淮大化工系341实验室是石化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是两院院士王昆山,这两年读博期间杨林的收入还是很菲薄,勉强养家糊口。

沈淮承诺给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每月不低于三千元的额外补贴,这个就要超过当前实验室大多数人的收入,杨林也明白沈淮是希望淮大方面能尽可能多的抽调研究人员参与这个课题。

不过,课题经费的确定通常都是实验室跟企业之间商议。

作为校方参与课题的牵头人,杨林自然是希望经费定得越高越好,但他知道沈淮显然不会是这个意思,故而有些不确定。

面对杨林的不确定,沈淮再次肯定地说道:“我希望这个课题能马上运作起来,课题经费要放宽一些,但放到多宽合适,就需要你给我建议了。”

“如果只是纯课题研究,最后只是出具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三五十万也足够做得很透了。”杨林沉吟片刻,“如果项目可行性课题研究还要为接下来的项目筹备铺垫,三百万也不会嫌多。”

上一篇:重生之官路商途 下一篇:都市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