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全京城都在我这吃瓜(224)+番外

她的话说得坦坦荡荡,那姐妹深思片刻,却有别的领悟。

先帝本就昏庸,用旨意“请”了一些美貌女子入宫。一些女子,有些前缘,也十分寻常。

她为皇后之前……罢了,太后止住自己的联想。

那个妃子的结局简简单单,她和京城一男子曾订盟誓,海枯石烂。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这番流言还是在有心人的带领下传开了。

很快,先帝大怒,调男子那户人出京城,再把妃子关在深宫,不再理会。

对于先帝来说,宁错杀,不放过,管这绿帽子是真是假……万一是真的呢?

那妃子没多久就在冷宫病死了,太后没有去探究这病是真是假,她只在冷眼旁观。因为那个妃子死了,又有新的妃子得宠。

斗争无休无止,没有停歇的时候,谁都不能做最后的赢家。

就算她已经贵为太后,但皇上先是偏信文官,后是把安平公主养大胃口,她只能安享尊荣。

就算是现在,真的把流言散布出去,安平公主确实能因此受挫吗?受挫的安平公主,面对北狄的袭扰,能安稳度过吗?

如果安平公主落败,北狄能止步京城吗?这一次得胜的……能是她太后吗?

太后思量不定,很想咬牙去做,又不免再次回想她昔日在先帝宫中的事。

邀请她一起谋害妃子的妃嫔传了流言,争得了几日的宠爱,但后来用流言中伤他人的情况愈演愈烈,除了已经彻底失宠只是挨日子的,其他人都不免有波及到。

先帝确实是率直的性子,直接大手一挥,宫女赐位分赐了一批,采选又再采选一批。旧人统统丢角落去。

明明先帝的事和现在的事没什么联系,但太后总是不自觉联想到。

这一犹豫,又是一天。

一天后,太后发现她不用犹豫了。因为苏宝珠出动了。

苏宝珠真没有钓鱼的心思,流言传了一天,苏宝珠就把人都抓了。

总有一批人,固然没有冲锋的勇气,有人带头冲锋的时候,也没有跟在后面的勇气。等那些人覆灭了,还是没有声讨的勇气。直到似乎有些可以津津乐道的谣言时,才从不知道哪个角落里钻出来,蜂拥地议论着。

这些人不是在吃瓜,不希望情况在他们的注目下往好的地方发展,他们只是单纯爱看“丑事”罢了。

太后一直知道他们是这样的人,她只是想利用,不择手段。

苏宝珠干脆利落把他们都抓了,来禀报的侍女说的时候十分小心,就怕太后为对手太强大而不高兴。

说真的,太后原先都以为自己会不高兴,然而她听完后,居然感觉也还好。甚至有些松一口气的感觉。

太后又念了声佛。

或许

,早在乐土元年,她打算休息几年,安心做太后的时候,她就已经失去了把握棋局的机会。

……罢了。

太后最后能安慰自己的是,皇上,在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中,渐渐放松,贪图享乐,他现在以为自己下棋局很舒服。且等几年。

她还能安享尊荣,退居深宫,皇上作为安平公主登顶最大的绊脚石,依仗的百官被苏宝珠收拾彻底老实,能联手的太后和皇后也都被他亲手推开,他还能依仗什么?退到哪里去?

皇上退无可退,她只等皇上的下场。

第98章 第九十八片瓜

苏宝珠控制流言控制得很快, 并没有让这些流言传到更远的地方去。

她并不是把人抓起来就算完了,她还十分贴心地抽了传流言的这些家伙的卡,把他们自己的真实事迹流传出去。

编的故事固然跌宕起伏令人瞩目, 但真实的故事往往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更加令人拍案叫绝。

例如一桌官吏吃饭喝酒, 两个人为了“谁喝得多谁的酒杯能养鱼”这个话题吵起来,吵到后面就打了起来, 其中一个把另一个人打得卧床一年,差点气绝。

例如一个名声在外的烟柳地写词人,自韵风流,深认为女子就该温婉妩媚,气质怡然, 为了安平公主的事怒骂了一百首词。结果俱某知名不具的官妓透露,他其实完全不行,荷包都是干瘪软绵的, 再使力气都没用, 全身上下只有嘴硬。

这番新的流言一传, 什么安平公主的入幕之宾有几个, 什么龙凤海棠的, 和其他编出来的故事有什么区别?不比现实发生的真实有趣?

苏宝珠把这番事搞定后, 安排那些传流言的家伙去舂米换换脑子, 再把这件事简单地和安平公主汇报一下, 之后就继续在京卫所散步溜达, 浑然不在意。

但安平公主收到消息的时候, 已经气到倒仰了。

不仅是因为若城郡主也有定期报情况, 更是因为伴城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