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丑女如菊(143)

李长明瞧着哭得眼睛鼻头通红的梅子,忽地脸上发烧,急忙摆手说了一句:“没事。应该的,应该的!”转身就跑了。

梅子听人说她真的没事了,这才止住了哭,还仰脸问道:“真的没事了?”要是回家发作咋办?

赵大嘴笑道:“没事了,刚才吸出来的血都是红的哩,一开始吸出来的血可是黑的。”

梅子这才彻底地放下心来,长出了一口气,在秦老友的搀扶下站了起来,一时还抽噎了一下,打了个嗝。

李耕田道:“你们这些小女娃,都给我回去,甭在这添乱了。不然哪一个出事都不好说。金香,金香!”

金香忙答道:“嗳!我在这哩,大伯伯。”

李耕田道:“赶紧家去,甭掰笋子了。回头要是再遇上一条蛇,可不得了。”

这个侄女他也是极喜欢的,自己就两儿子,没闺女;弟弟两个儿子两个闺女,老大已经出嫁了,剩了这个老二,他也是当闺女待的,因此生怕她有个闪失。

这些小女娃们没办法,只好下山,秦老友背着梅子也跟着回家了。

刘小妹把那只野鸡塞给秦老友,说是带回家让婶子炖汤给梅子喝。他感激地谢了,这小妹也是跟闺女好,才这样关心她哩。

青木对菊花道:“你先回吧,这麻袋我待会带回去。要是找到笋子,我顺手也就掰了。

张槐也道:“我俩顺手掰的,没准就有你到处找着掰的多哩。一会树种好了,一路找回去,就能掰不少了。”

菊花也觉得意兴阑珊,遂点点头道:“那我就先回去了。”她抱着那几个野鸡蛋就先跟着众人下山了。

杨氏听说今儿又遇见一条蛇,还把梅子给咬了,倒抽了一口冷气,说道:“你们没轻没重的,到处乱跑,也不晓得有些地方要格外小心。往后还是要少去这山上,就要去,也最好跟我们一道去。”

菊花心道,看来这自由要打个折扣了,她还没捡过蘑菇哩。

这小笋子味道不错,杨氏不让菊花去,她自己倒是上山掰了不少。除了新鲜炒吃的,剩下的就晒干了,留着青黄不接的时候添一碗菜。

等撒的菜秧子都长大了,母女俩就栽辣椒、黄瓜、豇豆、茄子等,忙了好几天,两块菜园里全添了新菜种。那些菜秧子,栽下去的时候都是弱弱的,很无力;浇上水,过两天,就昂首挺胸,倍儿精神了。尤其是早晨起来瞧的时候,那小苗茁壮成长的精神气象,让人心情跟着欢欣!

那些不需要栽的菜,如苋菜等,撒了一大块,出得绿油油一层苗,依着这长势,过不多久就能吃了。这菜跟菠菜一样好吃。

跟着又插山芋秧子,这也花了不少天,种了十来亩哩;余下的地就种玉米和黄豆了。

郑长河跟杨氏连着好些天都早出晚归,在地里忙个不停。今年喂猪可是都指望这山芋藤了,要不然,猪喂的多了,买米糠喂,那可不成。去年还做着小生意,有些进项,今年可是没这进项的,自然要从田地里抠出钱来才成。

青木也是起早摸晚地帮着插山芋。这东西虽然生命力旺盛,极易成活,可是刚插上的时候,还是要浇水;等它扎根了,还未牵起藤蔓的时候,最好也是要锄草的。不然等藤蔓牵起来了,就没法下锄头了。

于是,这几个劳力便早晚忙碌不停,回家后脸上却总是笑眯眯的,说着山芋秧子长得如何如何,似乎瞧见了山芋藤拿来喂猪、山芋用来煮稀饭的丰收景象。

紧忙着这些杂事,就到了插秧的时节。

第一百零六章 插秧时节

清晨,菊花在后山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听那鸟儿欢快地叫增“豌豆八哥(锅)”或者可以理解为“栽秧发棵”,乡里人称这鸟是摧插秧哩,一声声嘹亮悦耳。

她静了一会,瞧着那茅草房顶出了一会神,听着杨氏“咕咕”唤鸡吃食的声音响起,才努力地摧自己爬起来。

蒙蒙晨光中,郑长河早已下地去了;青木也牵着小牛赶着鸭子,顺便拿着一本书到河边去放牧;杨氏喂了鸡已经在搓衣裳;菊花便忙碌起来,先烧水洗了锅灶,将玉米糊煮上,才开始洗脸漱口。

最近两月,她感到脸上好像戴了张面具似的,那癞皮部分变得硬了起来;她吃那些辛辣咸的东西也不再过敏,如那红炖泥鳅就吃了好些。摸着那硬硬的夹壳,她满心疑惑。不过,只要不过敏就好,她偏爱那些有味儿的东西,可以不用再忌口了。

收拾好自己,菊花便拿起把大扫帚扫起院子,把鸡也赶了出去。这些鸡鸭很讨嫌,在院子里随地拉屎,总害得她用草灰来清理。可是既然要吃人家的肉,就不能嫌弃人家。

几场春雨一落,那些菜也疯长起来,与那些草木争相比拼绿色。不过,菜长草也长,所以总要抽出空闲来拔草。这个时候,便再也不会去赞叹小草的顽强生命,觉得它格外讨厌,扯完了隔不了两天又长出一层;甚至扯出来的草要是不扔远些让太阳晒死,它只要沾着土,被春雨一淋,照样活得鲜嫩,真是让人无语。

撒下的稻种长出了一块块绿毯似的秧苗。

眼见它一天天的拔高,人们就开始犁田、耙田,把那些水田整理平整、松软,灌上适量的水,准备插秧。

待那一块块翠绿色的秧苗长起来了?镶嵌在白漫漫的水田间,远远望去如打上了绿色补丁的布匹。不过这补丁竟比本色还要鲜艳。

那秧田里就都是人,弯着腰拔秧苗。双手一缕一缕地拔起大半尺长的秧苗,等一只手握不住的时候,方才在水里使劲地晃动几下,洗干净根部?再扯一根准备好的稻草拦腰扎紧,一把一把地扔到身后。

这么弯着腰实在是吃力,有那身子差一些的人,就搬了小板凳放在田里,坐着拔;拔完一片秧苗,就使劲地拽起板凳,往前挪一截。

就有人挑起拔好的秧苗,送到整好的水田里,一把把地使劲往田里扔。也不是随便乱扔的?而是远近四散分开,保证插秧的人身边总有秧苗可插。

插秧的人解开一把秧苗,左手握着,右手随手挑起一小撮,三根手指一捏?极灵巧地插入水中,一排六棵。随着他右手不停的上下,一排排秧苗就被刻入水田。他不停地往后退,那整齐的秧苗便一排排地增加,立在水田中迎风招展。

拔秧的人,插秧的人,都会不时地直起腰来,同隔壁田里的人大声谈笑几句?议论这天气、雨水?甚而谈到这秧苗几个月以后的收成。天气还不十分暖,但他们似乎不觉得水冷?只有忙碌和希望。

小娃儿会来送水、送简单的吃食,瞽个田野里四散都是人,同空气中涌动的春的气息一样忙碌。

不管当初筹划得如何仔细,到头来还是会有些意料不到的情况发